Quantcast
Channel: 知乎日报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0608

现代科技的发展,医生的技术是提高了还是降低了?

$
0
0

日报标题:老让病人做各种检查,这医生是不是没有「医术」?

银闪,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这个回答主要说明一下辅助检查在现在医疗行为中的作用,以及现阶段医生应当把辅助检查放在什么样的地位。

我认为,现代医学和传统医学的分水岭就在于辅助检查手段的出现,因为科学技术应用于医学后才开创了现代医学,而科学技术应用于临床医学的途径就是开辟了很多辅助检查:例如,显微镜的发明是开创微生物学的根本,从而才产生了感染理论,才有了抗生素的问世。而只有近代化学和物理学的发展,才开辟了生化,生理学这两门学科,才有了我们现在常用的化学检测手段。至于 X 线在医疗行为中的作用有多大,我想就不用赘述了。综上所述:辅助检查在现代医学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它既是现代医学进步及人类科学技术在医疗行为中的体现,又是未来医学进步的方向,只有不断的提高辅助检查在诊疗过程中的地位和应用,才能更好的增强人类发现疾病,认识疾病,并最终战胜疾病的能力。

强调完辅助检查的地位,我来说一下辅助检查与医生技术的关系。大家首先要高清一件事,医生技术水平的高低,与辅助检查使用的多少是没有关系的。一个医生只用查体手段诊断疾病和一个医生使用辅助检查手段诊断疾病,如果两个人都诊断对了,那我们只能说明两个人的水平都很高。因为我们治疗疾病的目的达到了。但是随着人类对疾病的了解,大部分情况下,我们需要更准确,更早,更全面的去了解病情,这时候,查体手段就比不了辅助检查了。例如,在心脏查体时(医生用听诊器听心脏)时,我们要重点关注心率,心律(两个不一样),心音,杂音情况。直观感觉就是声音,说白了就是你的这个心跳多长时间跳一次(心率),有什么规律(心律),跳的时候发出了什么声音(心音,),有哪些声音是不该有的(杂音)。这些个声音会因为你的听诊器放在不同的地方而产生偏差(有主动脉瓣听诊区,二尖瓣听诊区),但是这些听诊区任何人是不一样的,比如当有的患者因病导致心脏过大时,这些听诊区就会变位置,具体移动了多少厘米,光靠查体没人说的清楚。只能看个大概齐。有的人可能同时患有多种心脏疾病,出现了很多奇怪的声音,这时候就很难通过听诊明确哪里出了问题。为了克服这种困难,人类开始是通过不断地练习,尝试,验证(尸检)来增加自己的经验,将自己的耳朵磨练的越来越厉害,但是这就意味这 10 个医生里可能只能有 1 个练成功,而且这 1 个成功的医生,可能还需要在失败了若干次,治死了若干个病人后才到达成功的境界。这种过程显然对我们治疗疾病是不利的。因为我们有太多的病人需要治疗,谁也不愿意当医生成长过程中的人梯。所以,我们发明了心脏彩超这一手段,利用超声波将心脏上所有能出声的地方都原原本本,清清楚楚的展现在每一个人面前,你只需要从书本上记住正常的心脏个个角度,层面是什么样子,对应超声,就可以一眼看出有哪里不对。所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没有哪个靠谱的医生敢用自己的耳朵去对抗超声结果(前提是做超声的那个人技术过关)。因为超声提供的是客观结果,耳朵提供的是主观感觉。

有的人也许会问,那如果一个医生听到的情况和超声提供的结果匹配,不就可以省去做超声的费用了吗?所以还是查体技术高比辅助检查好。在这里我要说,这种想法是绝对错误的!绝对错误的!绝对错误的!举个例子:邮递员送信,A 跑着送,B 开车送,开始只送离邮局近的几户,两个人效率一样,都是半天就送完了,开车可能还比跑着慢点(因为堵车,车辆需要维修,加油)。后来邮局业务不断扩大,需要送信的人越来越多,A 就得跑一天才能送完,B 仍然可以半天送完,这时候邮局对 A 提出要求,要求他要提高跑步速度,提高送信效率,结果有两种:1、A 在拼命跑步的状态下,将时间压缩成半天,和 B 一样了。但是身体终于累垮了,英年早逝。然后邮局没办法,只能给 B 再配辆车,让 B2 开着车去完成 A 的工作。2、A 的身体不是一般好,跑的很快,每天跑以和汽车一样的速度跑 2、3 个马拉松丝毫不伤元气,在和 B 完成同样的工作下安全到退休,得到了全世界的好评,然后 B2 接了 B 的班,继续开车送信,但是 A2 由于 A 的能力常人难以达到,奇才又不是年年有,所以导致迟迟没有接班人,最终还是得被 B2 开车替代。举这个例子就是想告诉大家,我们要想更好的提高医疗质量,就必须推广那些容易学会,成才时间短的技术,力求让更多的人掌握才能更好地完成医疗任务,而不是培养一个精英,他一个人能力再强也是有限的,对于这么大的医疗环境来说基本上没用。

下面,我来解释一下,为什么很多人,包括很多医生都认为查体技能比辅助检查好?首先,很多辅助检查出现早期,由于人对新技术掌握的不熟练,也由于很多技术在早期确实存在缺陷,很多时候辅助检查确实不如查体准确。也就导致了很多有经验的医生通过自己的判断完胜辅助检查的诊断,就好比火车刚问世时跑不过快马一样。但是随着各项技术的不断进步,辅助检查手段就像电脑,手机一样有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你现在再拿快马和高铁比比试试?)。举个例子。临床上对于消化道出血要查一个很基本的检查,叫大便潜血。早期大便潜血的检查方法是通过测量大便中的铁元素来判断有没有出血,这也就导致了服用铁剂,动物血,或者出血在消化道中停留时间过长时铁被吸收而出现了假阳性或假阴性。而现在使用的胶体金技术,不但可以区分出铁剂还是血液,还能区分出是人血还是动物血。所以,不难看出,辅助检查技术随着时代的进步可以飞速发展,不断完善,但是人的能力是不会这么快提高的。其次,我国由于医疗资源投入不足,很多医疗机构没有好的辅助检查手段,所以,只能强调查体的重要性,寄希望于利用便宜的手段来完成任务,达到多快好省的作用。在医学生教学中片面强调查体的重要性,忽视对辅助检查的教学,同时,在患者中大力宣传弘扬那些名医、个案,最美的医生不是最能治病的医生,而是最能省钱的医生,是能自己掏腰包给患者治病的医生。但是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要不然怎么会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医院无人问津,大医院好在哪?全是专家?呵呵,还是好在它的检查和治疗设备的先进上。

最后,我想提一下未来医生的发展模式。 @田吉顺 医生说:“你不是读片师,也没有 B 超医生始终跟着你,所以你要提高自己的查体手段”。但是我要说,你一个医生可以有能力隔三差五的发表 SCI,为什么不能拿出点时间学习读片技术,学习 B 超?难道学读片,学 B 超比发表 SCI 还难么?诚然,我们不能成为读片专家,B 超专家,但是达到一般放射科医生,B 超室医生的水准还是不困难的。你们觉得是发表 SCI 对患者的好处大,还是每个医生都可以方便,快捷,准确的提供超声,X 线检查服务好处大?所以,未来的医生应该重点培养辅助检查水平,未来接诊查房时,每个诊室配备超声(其实现在很多麻醉科,肾内科已经有自己的 B 超机器了),可以用 B 超代替听诊器,可以准确的看片,读图(实际上现在呼吸科医生看胸片,CT 不用看报告,心内科医生看心电图不用看报告已经达到了)。这样的医生,对缓解看病难有莫大的好处。比发论文管用多了。什么叫技术高的医生,与时俱进的掌握新知识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将新的技术应用于临床工作,并且能不断更新完善新的技术和手段的才叫技术高的医生。总是抱着老一套,排挤新鲜事物,在哪一行都是必然要被淘汰的。如果再以这种论调误人子弟,那更是大大的不应该的。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0608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