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标题:抛下一切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就能过上不一样的人生?
你对生活的所有不满,都来源于毫不费力的嫉妒:
抛下一切,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去做父母反对的事情我们都试过,如果真的去做了会怎样,就会过上另一个人生吗?
可能吧。今年 TBS 拍摄的 SP 剧集「红鳉鱼」讲的就是这么一个故事 —— 一条红鳉鱼怎么也不会变成金鱼的故事,由二宫和也饰演的立川谈春,年轻时不顾父母反对,坚持拜师落语家立川谈志学习的故事。
上世纪 80 年代,日本经济发展迅速,各种娱乐活动流行,包括红白机和漫才。但谈春这个非常有性格的年轻人,偶然欣赏到立川谈志的表演后,却深深迷恋上了落语。
「落语」相当于中国的单口相声,分为「人情落语」和「滑稽落语」。前者说了一些人情世故,不是「说书」,而是掺杂一些「逗哏」、「包袱」来哄得观众一笑。而后者则是一开始埋下个大「包袱」,讲到最后再甩出来。
相比于其他日本传统艺术,落语显得有点不起眼。
像是歌舞伎和能剧,对场合和道具的要求非常高,而落语更看重表演者本人的技术——也就是讲故事的时候的手势、身段,说话时候的吐字、语调、声调和语气,这是决定一个落语表演是否优秀,是否独特,是否生动的所有标准。
落语家讲述那些江户时代的故事时,手边只有一把折扇,同时扮演好几个角色,脸朝左代表 A,脸往右代表 B,手中的折扇是任何道具,也是表演者和观众之间的分界线,在这头是表演者的世界,那头的观众只需要倾听。
但立川谈志不是我们以为的那种师傅,他常做出于意料的行动,整天大骂徒弟「蠢货」。他的一生充满了争议,他不仅退出了东京的落语协会,也不设置自己流派专属的表演场所,导致门下的徒弟整天只能帮忙做些家务,还得交拜师费。
但在徒弟立川谈春看来,立川谈志老师的魅力不是他多么特立独行,而是他对落语的理解,贯穿了他的人生:即使卑微如红鳉鱼的人生,他们的故事也值得肯定。
- 立川谈志对落语的理解:肯定人的「业」
「业」的概念来源于佛教,原意是罪孽,但在日本人看来,人心中因为脆弱、愚笨、贪婪引起的忸怩,也是「业」,在立川谈志看来,落语是对人的”业“的肯定。
落语故事「芝滨」是立川谈志每年的压轴戏,但每次都会对内容有所改动。
「不想再让它成为梦境了啊。」——这句台词来自落语故事「芝滨」,讲述了江户时代一个酗酒的鱼店老板,有一天捡到一个装满了金币的钱包,于是和朋友喝得酩酊大醉回家。一觉醒来后,他发现钱包不见了,以为这只是一场梦,只好从此戒了酒,认真卖鱼过生活。
直到三年后一个晚上,他老婆才突然拿出酒来对鱼店老板坦白,当年她把钱包上交了(当时捡到 10 两钱不上交就是死罪),不过后来因为找不到失主,于是发还回来了。
正在此时,渔夫却把酒杯放下了。
「老公,怎么啦?大醉一场吧!」
「不,别又是一场梦……」
每次改动,谈志都会着力表现妻子的「业」:当丈夫捡到了大钱,她兴高采烈的样子;丈夫戒酒卖鱼,她放下心头大石的样子;向丈夫「坦白交代」时,她害怕丈夫发怒,抛弃她的样子……
生命太过短暂,我们承认人的渺小无力,也就是「业」。
人要活得有价值——是中国人不可或缺的人生「大义」,而谈志认为:「落语」要肯定的不是大义,而是「小义」:恐惧、贪欲、孤独……
2. 认清现实:所有对于生活、他人的不满,都是毫不费力地嫉妒
立川谈志成名很早,他十六岁入门落语界,二十八岁就写出了他的理论代表作「现代落语论」。
他给人的印象是桀骜不驯、目中无人,对同行更是不屑,他曾表达过对当时「落语危机」的担忧:如此下去,古典落语就会像「能乐」、「狂言」一样,不加讲解,现代人就听不懂了。古典落语是讲江户时代的故事,他则一直以古典落语现代化为己任。
他甚至连师父都不放在眼里,以至于他后来被师父扫地出门,脱离落语协会,另外成立「落语立川流」。但他的老朋友却披露,在他学徒期间,别的弟子都在后台聊天时,只有谈志一言不发地躲在角落里,连师父们的闲谈都一字不漏地听下来——要超越先人,只有先把师父的“艺”真正学到家。
谈志在 2011 年去世,在徒弟谈春的回忆中,跟着师傅学习落语的日子辛苦又迷茫,但「红鳉鱼」的调性却是活泼生动的,挑选了披头士、绿洲等乐队的配乐,像漫画一样的镜头剪辑风格和内心独白。
吟唱诗人只传颂英雄的故事,但落语讲述的却是这些不够勇敢、目标不够远大、贪婪又逃避现实的普通人:
落语是什么?
人啊,即使是在不能睡着的情况下也会不知不觉睡着。即使知道不能喝酒,但是被劝酒了还是会喝。即便知道暑假作业有计划地完成之后会轻松很多,也不会那样去做。虽然努力了但也不能出人头地,就是这群人。
落语,是对人类善恶行为的肯定,都给我好好记着。
热爱落语的人可以做一名观众,但选择成为一名落语家,更要有这样的觉悟,落语向普通观众讲述的,是会发生在每个人身上的故事。如果不认清楚现实,永远都达不到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