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标题:多印钱就造成通胀?事情并不是这么简单
好问题。我的回答可能对一般没有学过货币银行学的各位来说略为晦涩,也请见谅。
中央银行的所谓“印钞”,实际上是创造基础货币,即央行的债务。基础货币的表现形式是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和公众持有的通货。但公众持有的通货不仅仅是“印钞”而得,也通过商业银行体系派生,因此就有了“货币乘数”的概念(货币流通量 / 基础货币)。
而中央银行影响基础货币的途径,以中国央行为例,主要就是公开市场操作,财政性存款以及外汇占款。在过去,由于人民币的升值预期以及我国曾一直执行强制结汇制,使得外汇占款增加成为基础货币的主要增加来源,而由于外汇占款并不由央行主导(贸易顺差和资本流入主要和经济全球化程度以及此后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相关)且一直处于被动增加的状态,为避免基础货币增加过快导致货币供应过快增加,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回笼资金以及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方法来冲销外汇占款的增长。
这里还必须再解释下(我在很多答案中已经回答)为什么外汇占款增加会造成基础货币放出。比如说中国只有一个贸易商,他赚到的“顺差”以美元的形式存回银行,他强制结汇后,对银行来说等于多了资产方的外汇资产,多了负债方的人民币存款(在贸易商手中)。而商业银行也会和中央银行结汇,相当于中央银行的外汇资产增加(也就是外汇储备的由来),而从负债端则是被动放出基础货币(结算的人民币)。这也是别人都说中国过去十年来 M2 每年增长 XX%,全是政府的错,我很不以为然的缘故。
回到基础货币这个层面,基础货币的增长,只是货币总量增长的一个因子,另外一个因子我之前也提到了,就是货币乘数的多寡,那货币乘数又是怎么决定的呢?我们先要研究货币派生的基本原理:
首先市场中增加了 100 块的基础货币,那银行得到这个钱之后,要交准备金 20%,也就是 20 块钱,剩下的 80 块去放贷,然后 80 块流到市场中派生出了存款,而这 80 块钱又要交 20% 准备金,就是 16 块钱,那剩下的 64 块再出去放贷,派生存款,循环往复。最终这 100 块增加的基础货币在 20% 的存款准备金下,增加的总存款数是 100/20%=500 元。
但问题是大家都发现,实际的货币乘数可能远小于这个理论值,因此在这个假设中得加入“现金漏出”的假设,即人们拿到钱后不会存银行,而是会把现金拿在手上,这样的货币派生是不会如理想状况的。假设现金漏出是 10% 的话,则我们得到总存款就变成 100/(20%+10%)=333。但如果你把现金花出去了,而收到钱的商户存入银行了,这部分现金又重新进入了银行信贷体系了,继续循环往复。
在商业银行这个层面,如何配置资产端,直接影响着货币乘数的多寡——准备金肯定是回笼央行的,因此不能派生存款;贷款给企业和个人,直接派生货币;而投资债券——如果是投资国债,则资金回流国库,无法派生货币;投资金融债,则资金回流银行本身;但如果投资信用债,则资金进入实体经济可以派生存款。这里想说的是,银行的资产配置可以决定货币乘数的大小,但商业银行的主要考量是业绩、定位以及自身的风险收益比。
回到问题本身,“通胀”可能狭义上代表 CPI, 但事实上可以泛指任何流通物、资产价格的涨跌。以中国今年为例,所谓的 CPI 通胀只有 1 点几;工业品价格虽然有黑色狂潮,但从 PPI 同比角度依然为负;而房子,则在部分地区是两位数增长了。那是不是派生的货币太多了呢?如果从金融统计数据的角度,银行只是趋利避害的将自己的贷款额度给了房贷,某种程度上这是相当“顺周期”的操作。而居民和企业部门也只是把钱往“收益率”更高的地方走,造成了目前的盛况。对于国家而言,之所以将货币发行速度保持在合理水平,无非是保证经济不出现断崖式下跌,企业不出现集中式倒闭,从而避免所可能引发的管制危机;从资金面的角度,当居民部门将储蓄沉入不动产的时候,整个居民负债表的流动性变差,从而使得“消费升级”、“中产阶级收入增加”以及“发展健全金融市场”等任务变得几乎很难完成。但政府却仍然是中国房产的最大庄家,因此主动权依然在他们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