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知乎日报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0608

如何衡量自己是否适合做研究?

$
0
0

日报标题:得奖很美好,可失败才是做研究的常态

胡墨,分析化学博士在读中/想给十年前的自己写本书
  • 研究即探索未知:与不确定性长期共处

我以为,在衡量是否适合做研究时,我们需要关注的做研究(不仅指科研,也包括企业研发等)的最重要的特点是不确定性。不确定性一方面来源于我们研究的对象在研究之前是未知的,我们无法预计结果(体系本身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由于我们观测的手段并不完美(误差),作为人我们也经常出现错误(错误),这些体系之外的不确定性也会使研究结果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大。

举一个简单的虚构例子:爱迪生想知道哪种材料适合做灯丝。他做实验之前,不知道实验的结果(体系本身的不确定性);做实验的时候,可能由于加工精度的限制,他每次制作的不同材料的灯丝粗细并不完全相同(误差,这可能导致灯丝的寿命不同),但爱迪生没有观察到这个细节;假设灯丝是他的助手打磨出来的,助手打磨的时候可能不小心把灯丝中间打磨出一个缺口(错误),但他和爱迪生都没有留意。

那么,这些不确定性意味着什么呢?无法重现的实验结果——每天的工作中都要面对大量的失败。请注意,这是探索未知体系一定要付出的代价,也是研究的常态

研究就是想在不确定的未知体系中寻找确定的结果,由于体系的不确定性,通常需要相对长的时间。衡量自己是否适合做研究,也许就首先要分析自己是否适合与不确定性长期共处。

  • 长期专注:研究者的核心素质

研究意味着长期围绕着一个充满着不确定性的项目持续工作,通常至少是几周到几个月,也就是几十天到几百天,几百小时到几千小时;而一些规模较大的项目甚至可能是几年,几十年。需要我们有耐心、能坚持、保持专注。因此,我以为,在研究工作中,我们需要的核心素质是长期专注

我想试着用几个生活化的例子,与自己和小伙伴们的日常科研工作类比,来解释长期专注的含义:

(1) 在 1000 个碗里倒水,倒完了再倒出去,基本不允许漏倒,一年做到 300 天以上;

——论移液器的日常。如果有一个管子忘了加液的后果……只能祈祷手上是个短周期的实验了(对于强迫症来说,最可怕的是不知道加了还是没加)。

(2) 每天进行三个小时的重复性活动(比如整理资料,每天有新的资料),一年做到 300 天以上;

——进行各种大规模筛选。如一个蛋白的 alanine scan(大量重复的基因克隆操作),恐怕每天的时间至少要两倍于三个小时,如果比较疯狂的话,9-10 小时 / 天的工作量也不罕见(当然还会有一些别的工作,如果每天总工作时间只有 9-10 小时,在科研圈尤其是实验学科,一点儿都算不上疯狂,简直是休闲标兵了)。

为什么很难做到长期专注?大家看看那两个生活中的类比,也许就会有些感受了。

进行研究工作时,我们要刻意训练自己保持长期专注的能力。至于如何训练,我只能很遗憾地说自己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勺子。个人的一点感受是,既然科研的基本模式如此(长期重复 + 大部分是负面反馈),我们首先要接受现实,不宜急于求成,也不能总是幻想奇迹发生在自己身上。

那么这段时间之中我们通常在做什么呢?

(1) 牢牢记住并时常反思计划的目标是什么(big picture);

(2) 重复进行观察与实验以消减体系外的不确定性(体系内的不确定性是无法消减的)。

说起来都是一句话,但是做起来真的需要我们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

在这里值得特别指出的是,大家常说的“聪明",也许并不是一个优秀研究者的必备素质。聪明通常是指做事速度快,更有“爆发力”。聪明的人适合一些重视速度的行业,如新闻记者、辩手、主持人(时效性);而有的行业(如科研)更看重质量和深度,需要分析的问题的规模也更大,需要长期专注,这时短期内的做事速度并不是核心问题。如果打个比方,聪明的人可能短跑会很快,但研究工作(特别是大项目)更像是马拉松;当然,如果在马拉松式的大型项目中不仅能保持长期专注,在关键时刻还能以百米速度冲刺的话,那就非常适合做科研了。

(另外,我们目前的教育体系以考试为主,重视短时间的思考速度和准确性,相对忽视长期持久工作的能力。这对于选拔反应速度快的人很好,但对选拔重视质量和深度的行业的人才,也许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 还需要什么:一些也许可以锦上添花的特质
  1. 对探索未知的爱好。探索(征服)未知是人们想象得出的最了不起的冒险,认识真理时的快乐是本身就可自足的思维之美——《致青年学者》。
  2. 对所研究领域的热爱。
  3. 独立自主而又兼容并包。独立判断,不受成见和他人干扰;尊重事实,有开放的心态随时接受新的事实(即使与自己的预判不符)。
  4. 创造力——所思超越所学的能力。
  5. 善于与他人合作——由于每个人的时间和专精领域都是有限的,合作在大型项目中通常具有重要意义。科研中的例子大家可以参考这个问题的讨论:科研团队是如何进行跨学科合作的?会遇到哪些常见的困难?未来趋势如何?
  6. 付出相当大代价的觉悟——包括而不限于物质利益和世俗享受。
  7. 承受大量失败还能坚持工作,不受或少受负面情绪干扰的韧性和耐心。

小结

做研究既不神秘,也谈不上神圣;日常的研究工作是与未知共舞,和失败相伴的漫长旅途,可谓步步荆棘,却也有认识真理刹那的纯粹快乐。做研究需要衡量自己是否适合这样的生活方式,不妨首先通过实践观察自己是否能够做到长期专注。

参考资料:

致青年学者 (豆瓣) (Advice for a young investigator),作者是西班牙的圣地亚哥·拉蒙 - 卡哈尔(1852-1934)。本答案中的主要观点都直接或间接源自这本书,个人很建议对研究感兴趣的各位读读这本小书。我觉得可以说从十九世纪到现今,这本书的思想精华毫不过时。

以上,感谢大家拨冗阅读,恳请指教。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0608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