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标题:在热闹的互联网里,依然孤独
我有一个来访者,有轻度的社交焦虑。每次去上课,她都坐最后一排没人的地方,如果有人过来跟她搭讪,她就会很紧张。她这么内向,不仅班里同学,连寝室同学,平时都很少交流,唯一的几个好朋友,是初高中认识的,都还不在身边。
不过她也有她的社交生活。她在玩一个网游,在网游里扮演一个可爱的小萝莉。在网游里,她很热心,也很幽默,在公会里混得如鱼得水,很受欢迎。这让她更愿意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虚拟的网络世界中。
有一天,几个公会的成员经过她所在的城市,特地过来找她玩。她很焦虑,犹豫着要不要去见他们。我问她担心什么,她说担心他们发现,真实的自己和网络上那个活泼可爱的小萝莉并不一样,让他们失望。
最终她重重心理障碍,下很大的决心,还是去了。回来以后,我看她好像不是很开心,就问她:
“感觉怎么样?他们对你印象好吗?”
“不怎么样”,她说,“他们对我的印象倒是不错,可是他们跟我想象得一点都不像。”
互联网的社交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我想,应该缓解了我们一部分的孤独,毕竟我们有了新的人际关系,认识了一些新的朋友。但互联网社交也可能加重了我们另一部分的孤独。
原因之一,网络社交加剧了我们与此时此地的分离。因为互联网的便利,更多的人把社交生活从现实迁徙到了网络。而手机成了一个随时可以让精神完成穿越的接口。
我们对这样的情景已经不在陌生:一群人围着一桌子等吃饭,每个人却低头对着自己的手机聊天。你在这里,你却又不在这里。别人在这里,但你最想说话的人却不在这里——他 / 她正在手机那头跟你聊天。这不是一种孤独吗?
原因之二,是互联网交流的碎片化加剧了这种孤独感。“碎片化”不仅是说信息的碎片化,同时还是指人格的碎片化。我们会根据别人的期待和自己的愿望来展示自己的网络形象,我们只愿意展示自己想展示的一面——也许那一面是优雅睿智博学可爱的;我们也只愿意接受别人让我们感觉有用、舒适且有趣的那一面,我会把其它部分藏起来,而正是这个“藏”的动作,加重了我们的孤独。因为无论我们以什么形式与人交流,我们心里总会有一部分,期待自己能以真实而完整的形象示人,也期待别人能够理解、接纳和回应我们真实而完整的自己。当这种期待得不到回应,我们就会觉得孤独。
在网络时代,很多东西变了,比如人和人之间交流的方式变多了,手机让我们随时在线了。但是有些东西又没有变。人和人之间的交往还是一样的复杂,我们还是像两只刺猬,冷了,想靠近取暖,近了,却害怕相互伤害。问题在于,在网络时代,接近或者远离都是太容易,我们只需要一个上线或者下线的动作,就可以接近一个人,或者离开一个人。
所以无论是 QQ、微信还是陌陌,互联网对人际交往最重要的影响,还不在沟通是否便利,而在于是否提供了这样一种方式,帮助我们寻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帮助彼此相互了解和欣赏,再以真诚和耐心,理解和包容。当我们以完整的自己,与另一个完整的人交往时,也许我们就不那么孤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