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标题:「翻开死者眼球看到生前最后一幕」的剧情,真会发生吗?
(知乎日报注:文中一些图片可能会引起不适)
在一些电影、小说中流传有:“死者的眼睛里会留下最后看到人的影像”。这种传说的时间很长、范围也很广。还看到过有报道说凶手杀了人之后担心死者眼睛里留下他的“影像”,于是剜去了死者的双眼。加上法医在死亡现场经常会翻看死者的眼睛,让不明真相的群众很好奇究竟在看什么。久而久之就流传出了“能看到死亡之前最后影像”的说法。
这种“死者眼睛中会留下影像”的说法是没有科学根据的。
曾经看到过用这种老式相机中的各个零件来比喻人的眼睛,比如瞳孔相当于镜头,视网膜相当于底片等等。这种结构上的比喻用来科普问题还不大,但是将眼睛的视觉功能直接平移到相机的成像原理上就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照像机是通过镜头将光线聚焦在底片上,引起底片上感光材料发生化学反应,留下一个影像,后期再通过处理将这个影像转换出来。而人的视觉,并不是通过在那个相当于照像机“底片”的视网膜上留下“影像”来实现的。
为了能比较彻底的解释清楚人是怎么看到东西,并且这个“看到”究竟是看到了什么,要从根儿上开始说起。
在生理学上用一段话来解释视觉是这样的:
光线经眼的折光系统成像于视网膜上,再由眼的感光换能系统将视网膜像所含的视觉信息转变为生物电信号,并在视网膜中对这些信号进行初步处理,然后由视神经传入中枢,并在各级中枢,尤其是大脑皮层进一步分析处理,视觉才最终形成。
朱大年 王庭槐《生理学》(第八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这一小段文字中充满了专业名词,有一些可能大家比较熟悉,比如视网膜,但是更多的是一头雾水。
首先是这个:折光系统。
根据光学原理,光线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将发生折射。通俗的讲就是:光线在进入眼睛的之后要转弯。
光线最终达到视网膜之前,要经过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四种不同的物质,每一次都要转弯。而且在角膜和晶状体的前后表面,因为表面弯曲的程度不同,还要拐弯儿……我们的近视、远视、散光等等都与这个有关系,十分复杂。
所以我们今天就不管它的详细过程了……ヾ(≧O≦)〃
接下来是感光换能系统。这个的发生地是:视网膜。
视网膜在组织学上可以分为十层……别晕,不讲那么多。只讲三种细胞。
视网膜上直接接收外界进来的光线的细胞有两种,分别是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名字的来源就是他们朝向眼球内的方向上,一个圆柱形,一个是圆锥形。
他们在视网膜上的样子就好比一个一个插在向日葵花盘上的葵花籽……
视杆细胞对光线比较敏锐,能在昏暗环境中接受弱光的刺激,但是没有色觉。
视锥细胞只有强光下可以被激活,但是能分辨颜色。
当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接收到光线的刺激之后,发生了多种蛋白质的分解、激活。其中一种在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可以通过它的小弟控制一扇门,平时这扇门是开放的,可以让钠离子进入细胞内。与此同时钾离子会通过另外一个不受控制的通道从细胞内出来,这样带电离子的进出就在细胞膜的内外形成了电流,平时会保持在一个稳定的状态上。
当这个控制大门的蛋白质接收到传来的特定信号的时候,它会通过一种酶指挥它的小弟把大门关上,这样钠离子就出不去了,但是钾离子是不通过这个受控制大的门出去的,不会受到影响,这样进出细胞的离子量就有了变化,细胞膜的内外也就产生了与平时状态不同的变化。
这个局部的变化从视锥细胞或视杆细胞的头上传到脚底下,促使这里的细胞膜放出谷氨酸。这里的谷氨酸是一种神经递质。它可以从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传递到与他们相邻的神经细胞上,神经细胞接收到谷氨酸之后就会兴奋,然后产生冲动,然后这个冲动不断的一级一级往下传递,最后沿着神经纤维进入我们的大脑。
这里就是把光信号转换为了电信号,因此叫做:感光换能系统。
最后的最后,我们的大脑接收到这个信息之后要解码、处理,最终形成我们所感受到的“视觉”。
我尽量用最简略的方式讲了一下我们是怎么看到一个物体的,这中间省略掉了相当多的专业内容。
“视觉”的产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视网膜只是对其接收到的信息进行了转换,对这个信息的翻译和解释是我们的大脑。这个过程更加复杂,也尚未完全研究透彻。
所以回到开头的问题上,视网膜虽然确实可以认为它相当于老式照相机的底片,但是它只是对信号进行了转换,而并没有储存这个信号的功能。这个信号的翻译是在大脑里,随着死亡,之后也就消失而不可提取了。
人类的视觉是一个很神奇的功能,但是这种神奇要依赖于生命的存在。
所以,这种“死者眼睛中会留下影像”的说法是没有科学根据的。
那么法医有时候在现场翻看死者的眼睛,究竟在看什么?
虽然死者的眼睛并不能记录下死前所见的事物,更不能让法医直接看到谁是凶手。但是,通过眼睛却可以透露有关死亡时间、死亡原因以及尸体死后是否有被转移过的一些信息。
1、死亡时间
人死亡之后后眼角膜细胞内一种物质结合水的功能停止,角膜中的水分逐渐增加,角膜的透明度随之逐渐降低,直到最后变得完全不透明,这个变化带有一定的时间规律性。据此可以作为推测死亡时间的参考:
死后 5-6 小时,角膜可出现白色小点;
死后 10-12 小时,角膜上的白色小点逐渐扩大,成云片状,属于轻度混浊;此时仍可透视瞳孔。
死后 15-24 小时,角膜呈现云雾状、半透明,此时的角膜为中度混浊;依旧可透视瞳孔
死后 48 小时或更长,角膜已经发展到高度混浊,不能透视瞳孔。
(丛斌 《法医病理学》第五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通过角膜的浑浊程度只是大致进行死亡时间的推断,死亡之后周围环境的温度对角膜浑浊的变化影响很大。
2、死亡原因
在一些因勒颈、上吊自缢、溺水等这样机械性窒息而死亡的尸体上,一个比较有特征的表现就是球、睑结膜的出血点。也就是翻开上下眼皮之后可能看到一个、几个甚至密集的小出血点。但并不是一定出现。
这种表现通常可以提示可能有窒息的存在,但窒息的原因则需要法医进行更多的检查来最后确定。
3、尸体曾经的环境信息
死亡之后眼睛未闭,如果环境干燥,巩膜(也就是俗称白眼仁儿)的地方会因为脱水而显现出下面带有色素的脉络膜层,表现为三角形或者椭圆形的黑色干燥斑块。
这个巩膜黑斑要在干燥的环境中一段时间才能形成,如果尸体在水里发现,但是却有黑斑,那说明尸体在进水之前可能在某个干燥的地方停留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