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标题:从羡慕嫉妒到了恨,是没弄清楚自己的想要的是什么
首先,我想谈谈“获益”。
所有的“症状”都会导致“获益”。在这里,可以把“症状”一词进行广义理解,并不是狭义的诊断、病理学用法。“症状”往往用来形容“病”,而在本文中,可以指“我们自己并不明白、理解的行为”。心里嫉妒、较劲、羡慕嫉妒恨,可以是我们还不明白自己的一部分行为。
这样的行为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获益?这是一个了解 “症状为何产生” 的途径。
比如,我的一位访客,是一位来体验的准咨询师。他这样形容自己的“羡慕嫉妒恨”。他说:
“我很想把所有其他的咨询师都比下去。我想做最好的咨询师。因为现在心理咨询市场本来就不大,大家都得抢客户。如果别人比我强,那我就没有客户了。没有客户我就该饿死了。”
在这个案例中,获益是:避免自己饿死,避免自己进入可怕的境地,避免自己感觉“自己糟糕透了”。
当然,也有可能是另外的情况,比如我的另一位前来体验的准咨询师这样说:
“我觉得和我同时参加培训班的某些同学显然还没有把自己清理感情,他们会带着自己的投射和反移情去理解访客,这很可能会给访客带来二次伤害。我觉得那种咨询师很糟糕,他们会伤害来访者。我觉得我必须指出他们的缺点,否则他们有可能在咨询中伤害来访者的。”
在此案例中,他是想要保护其他的来访者。
当然,还有其他的可能,比如,以为高中生可能这样想,“我不认为我们学的这些有任何用处,以后的社会拼的不是这些。我有自己的办法和打算。我很有社会经验,我以后一定会成功的。现在卖命学习的学霸是在令人厌恶。”
在此案例中,他是想说,学霸的存在就是对他笃信的信念、自信的反例和挑战。
我们需要从“获益”的角度,去理解“看不得别人好”的想法。
另外,再顺便提及“怎么办”的问题。
如果我们以“获益”的视角去看这个问题,那么,我认为,显然,解决方法并不是“克服”那种想法。
实际上,每一种想法、感觉,尽管听起来很怪异、突兀、不能接受,但是他们的存在都是合理的。与其去与不能诉说的想法作斗争,不如去听听“它的理由”。比如,如果是担心自己被“比下去”,担心被比下去就会导致“活不下去”的结果,那不如去直接问问:“活不下去,会怎么发生?”
这不是个反问句,这不是一句粗鲁的反诘:怎么会活不下去呢?说说你那可笑的、活不下去的想法!
不是的。这是一个纯粹的疑问句,他是这样说的:哦,你真的感觉到了可怕的事情,你真的觉得那可怕的事情有可能发生。那么,说说看,那个可怕的事情是什么?它是怎么发生的?
在这种情况下,让潜在的自己说出那可怕的预期,“明在”的、意识化的自己就能更好的去安抚那个潜在的忧虑,或者做些什么去让潜在的自己感觉到安全,借此,“见不得别人好”的想法由于失去了动力,也就自然消失了。
如果自己难以实践上述的做法,则可能需要专业人士的帮助了,我是指心理咨询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