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标题:我们这熊熊燃烧的八卦之魂,都是从哪儿来的?
阅读本文需要 5 分钟,且无需任何脑科学知识
从王宝强离婚到朱莉皮特离婚,一个盖了奥运会的风头,另一个直接无视时区,把全世界的小编从被窝或是餐桌边拉到前线。——八卦,这种「虽然不管我的事儿,但我还是忍不住想去知道」的冲动从何而来?
我曾深深地认为,八卦是人性的一个缺点,让人间失格。 为什么即使知道与我无关,我们还是想去围观?为什么明明知道它极其有杀伤力,但在亲友、同事、偶像的隐私被窥视时,我们还是控制不住去想知道,甚至添油加醋让故事更加多肉多汁?
总结起来,我们聊八卦,有四个主要「动力」:获取和交换最新信息、与一起分享八卦的人建立关系、单纯娱乐和学习当下的周边文化 (Baumeister et al. 2004; Foster, 2004; Peng et al., 2015)。而从最根本上来说,八卦是一种策略,让我们通过消费他人来提高自己的声誉和受注意程度 (McAndrew et al., 2007)。大量的心理学社会学研究认为,八卦能够帮助个体适应融入新的社会环境。从进化的角度来看,八卦在群体中起着社会控制的功能。特别是,八卦还能非常有效地提醒成员其所在群体的价值和规则,这样可以有效抑制(行为)异类的出现,并且还是一种惩罚违反规则之人的刑具。
你甚至还可以说,八卦可能是我们所掌握的各种各样的社交行为的根源:很多社交行为都是为了保护自己不受「违反群体规则的人」(譬如说劈腿)伤害而进化而来的。八卦如同鲶鱼,在沙丁鱼群中挤来挤去,虽然有时候让我们不舒服,却维持了整个群体的完整性。
进化心理学:八卦是大脑进化的副产品
进化心理学家认为,我们对别人生活的这种热切关注是一个大脑进化的副产品。早期人类以小群体为单位在自然中生存,因为群体里人数少,一辈子也遇不到多少个其他群体,为了对抗外敌、在艰苦的自然中生存,群体之内必须相互了解、团结起来。但同时,群内成员也是最主要的竞争对手,特别是在这两件人生大事上——找对象和吃东西。
这样,除了共同抵御外敌,聪明的祖先们就会把剩下的时间思考一系列社会问题:谁是值得信任的?谁又有不正当行为?谁最适合和自己嘿嘿嘿?如何在同盟、朋友和家庭中平衡利弊?等等等等。
这样在一个群体中,最会理解、预测,甚至影响别人的行为的人,定然会比其他人更加成功,能拥有最好的食物资源、找到更好的配偶嘿嘿嘿、成功将这个八卦基因传递下去。
而「害怕别人说自己的闲话」的这种恐惧感,也会时刻提醒群内成员实时自检。譬如说哈佛大学的生物学家 Robert Trivers,就曾从「个人对群体的无私奉献」这一行为上讨论了「如何识别不愿意为群体做贡献、或是只做很少贡献的人」对于群体成长的重要性,而八卦可以实实在在地鞭策这样的人,使得更多成员愿意为群体做无私奉献。
说到底,我们都是一群爱管闲事的人的后代。
那为什么我们对名人的八卦如此热衷?
那么到现代社会,我们对名人的八卦,为什么还如此热衷呢?
比利时心理学家 Charlotte de Backer 将「八卦」分为两种,「名誉八卦」和「策略学习八卦」。前者往往是和某个特定的人有关,因为我们认识或了解这个人。而有些时候,我们也会对「某个朋友的朋友」或是「某个没见过面的学姐」这样我们并不认识的人的故事产生强烈兴趣。这种八卦往往剧情跌宕起伏,伴随着生与死、爱与自由、权利和财富等等种种的大起大落——这样的八卦,有些时候传递了一些选择策略,我们觉得学到后可以应用在自己的人生中,警示自己或是让自己走上人生巅峰。
像是王宝强的离婚事件,可以说是两个都占了——「名誉」上,有大家都认识的人因此身败名裂;「策略学习」上,给不少「老实人」上了一课。
但,明星是 20 世纪大众媒体开始之后才出现的产物,而我们的祖先主要应该关心的是隔壁家老王的故事不是么?
人类学家 Jerome Barkow 指出,在社交八卦上,我们并不会区分将那些实实在在影响我们每日生活的和那些在杂志和电视屏幕上出现的人。特别是现在,我们每天知道关于明星的消息可能比对邻居的了解更多,而且我们所有人都认识这些明星——这样这些明星就起着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交功能了——无论你是我的新邻居还是新同事,这些明星就是我们所有人共有的「朋友」。
通过讨论明星,可以帮助我们更快地与他人社交。从这个角度想来,八卦可能还算是一种举足轻重的社交能力。仔细想来,我在高中和大学时都不怎么合群,大概和我固执片面地认为「别人的私事=八卦=人性的缺点」有关。
面对八卦,大脑里发生了什么?
八卦也要分情况而论:八卦可以分「好话」和「坏话」;而八卦的中心可以是「自己」「亲友」或是「名人」。
2015 年的一个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fMRI)研究 (Peng et al., 2015) 发现,当八卦的主角是自己时,无论是八卦内容好坏,相比于听到关于别人的八卦,虽然大脑的前额叶皮层都是主要的激活区域,但当听到与自己相关的八卦,这个区域活跃性更广泛。换句话说,当听到与自己有关, 更多的大脑区域活跃起来。 这到完全不令人惊讶,早在 2002 年,研究就发现,这个区域与「自己」相关,一条信息越和「自己」有关, 这个区域的神经就越活跃。
图:相比于听到关于别人的八卦,当我们听到关于自己的八卦时,前额叶有更大范围的激活(Medial prefrontal cortex-Orbital prefrontal cortex)。(图片截取自论文 Peng et al. 2015)
而当我们听到关于名人的负面新闻时,大脑右侧的尾状核(caudate nucleus)会有更强的反应。这个区域有什么功能呢?作为奖励系统的重要区域,这个区域长久以来都被认为和「令人愉悦的信号」有关。譬如说,吃到好吃的东西,我们会有幸福的满足感;有烟瘾的人,在抽烟时,这个大脑区域就会负责将抽烟这个行为和「愉悦」联系起来。这说明,当我们听到名人的负面新闻时,大脑的确产生了一定的愉悦感——即使我们可能不愿意承认。但这种愉悦感可能和幸灾乐祸还不一样。因为在这个研究中,被扫描的人所听到的负面新闻主要是某某人撒谎了或是劈腿了这样的新闻,而非关于名人作为受害人的负面消息。
图:当我们听到关于名人的负面新闻时,大脑右侧的尾状核会有更强的反应。(图片截取自论文 Peng et al. 2015)
总而言之
总而言之,无论是从进化的角度,现代心理的角度,还是神经科学的角度,似乎都说明了一个现象:八卦是我们的日常社交生活的一部分,从最开始的生存优势,现在变成了大脑的一种自带反应。
不知在了解这些之后,想八卦,却又很矛盾小伙伴会不会感觉好一些?当然,这一切都应该建筑在不伤害他人、适可而止的基础之上。如果不确定说什么合适、什么时候说,那最好还是把嘴巴闭上咯。
哎呀被你看穿了,其实我就是想给自己想八卦的冲动找些借口罢了!
参考文献(抱歉这次有点长)
Backer, C.J.S.D., Nelissen, M., Vyncke, P., Braeckman, J., McAndrew, F.T., 2007. Celebrities: From Teachers to Friends. Hum Nat 18, 334–354. doi:10.1007/s12110-007-9023-z
Barkow, J.H., 1992. Beneath new culture is old psychology: Gossip and social stratification, in: Barkow, J.H., Cosmides, L., Tooby, J. (Eds.), The Adapted Mind: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and the Generation of Cultur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NY, US, pp. 627–637.
Baumeister, R.F., Zhang, L., Vohs, K.D., 2004. Gossip as cultural learning.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 8, 111–121. doi:10.1037/1089-2680.8.2.111
Dunbar, R., 1998. Grooming, Gossip, and the Evolution of Langua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Mass.
Ellickson, R., 1994. Order without Law: How Neighbors Settle Disputes, Revised edition. ed.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Mass.
Ellwardt, L., Steglich, C., Wittek, R., 2012. The co-evolution of gossip and friendship in workplace social networks. Social Networks 34, 623–633. doi:10.1016/j.socnet.2012.07.002
Foster, E.K., 2004. Research on gossip: Taxonomy, methods, and future directions.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 8, 78–99. doi:10.1037/1089-2680.8.2.78
Kniffin, K.M., Sloan Wilson, D., 2010.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s on Workplace Gossip: Why and How Gossip Can Serve Groups. Group &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35, 150–176. doi:10.1177/1059601109360390
Levin, J., Arluke, A., 1987. Gossip: The Inside Scoop, Softcover reprint of the original 1st ed. 1987 edition. ed. Springer, New York.
Macrae, C.N., Moran, J.M., Heatherton, T.F., Banfield, J.F., Kelley, W.M., 2004. Medial Prefrontal Activity Predicts Memory for Self. Cereb. Cortex 14, 647–654. doi:10.1093/cercor/bhh025
McAndrew, F.T., n.d. Gossip is a social skill – not a character flaw [WWW Document]. The Conversation. URL Gossip is a social skill (accessed 9.26.16). 【本文在进化心理学上大量参考了这篇博客】
McAndrew, F.T., Bell, E.K., Garcia, C.M., 2007. Who Do We Tell and Whom Do We Tell On? Gossip as a Strategy for Status Enhancement1.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37, 1562–1577.
McAndrew, F.T., Milenkovic, M.A., 2002. Of Tabloids and Family Secrets: The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of Gossip1.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32, 1064–1082. doi:10.1111/j.1559-1816.2002.tb00256.x
Moran, J.M., Kelley, W.M., Heatherton, T.F., 2013. What can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brain’s default mode network tell us about self-knowledge? Front. Hum. Neurosci. 7, 391. doi:10.3389/fnhum.2013.00391
Northoff, G., Heinzel, A., de Greck, M., Bermpohl, F., Dobrowolny, H., Panksepp, J., 2006. Self-referential processing in our brain—A meta-analysis of imaging studies on the self. NeuroImage 31, 440–457. doi:10.1016/j.neuroimage.2005.12.002
Peng, X., Li, Y., Wang, P., Mo, L., Chen, Q., 2015. The ugly truth: negative gossip about celebrities and positive gossip about self entertain people in different ways. Social Neuroscience 10, 320–336. doi:10.1080/17470919.2014.999162 【本文在神经科学上主要参考了这篇论文】
Scotia, H.J.H.B.P. of S.A.D.U. Nova, Scotia, H.L.C.P. of S.A.D.U. Nova, Barbara, J.T. both P. of P. and A.U. of C. at S., 1995. The Adapted Mind :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and the Generation of Culture: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and the Generation of Cultur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
Wilson, D.S., Wilczynski, C., Wells, A., Weiser, L., 2000. Gossip and Other Aspects of Language as Group-Level Adaptations, in: Heyes, C., Huber, L. (Eds.), The Evolution of Cognition. MIT Press.
最后给自己做条硬广:
在日本的知友们你们在哪里,我想快点找到组织出去玩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