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标题:看到这拱形与圆顶,就知道是伊斯兰风格的建筑
这几乎可用作建筑史考试的最后几道论述题之一了。题目牵涉内容实在很多,铺开去也许要一篇论文或一本书才可以讲全面。如果简单粗略地谈,可以分为,历史的原因,现实的原因。以下很多内容来自于陈志华先生著作《外国建筑史》(19 世纪末叶以前),图片大部分也来自百度。不过,建筑史和建筑风格的事物,往往具有多面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很多问题其实并非看起来那么绝对。加之本人学识有限,所答难以全面。我想我只是为大家提供一个可能有用的思路。所以,无论何时,本人欢迎大家的批评和指正,欢迎纠错,欢迎探讨。
一、历史的原因
最初,可以追溯到拜占庭的影响。伊斯兰建筑尽管独树一帜,但在初期形成里,无疑还是受了拜占庭建筑和建筑师的诸多影响。阿拉伯人本是游牧族,无从谈建筑传承。「公元 7 世纪中叶,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从阿拉伯半岛腹地出发,先后占领叙利亚、巴勒斯坦、两河流域、伊朗、中亚、阿塞拜疆和埃及,8 世纪初,占领了几乎整个欧洲西南的比利牛斯半岛」。他们扩张时,「宽容地汲取各地文化,迅速地铸成了灿烂的伊斯兰文明」。在最初建立倭玛亚王朝的大马士革,统治者热切希望把这个城市建成属于他们的君士坦丁堡,他们任用拜占庭和叙利亚的建筑师为他们建造清真寺。倭玛亚王朝之后,再慢慢融入了诸如波斯等等其他文化特征。
而拜占庭建筑的伟大,在于它们解决了古罗马建筑悬而未决的问题——如何在方形基座上搭建一个完整的半圆穹顶?或如何在 4 个及其以上的独立支座上支撑起一个完整的穹顶?
是拜占庭人,创造了独特的结构形式——帆拱。当然,不管是劵拱还是穹顶,都不是拜占庭的首创。就伊斯兰建筑中大量采用的券拱形式来说,早在公元前四千纪末,两河流域就产生了券拱结构,但当时砖产量极低,券拱完全不能发展。直到古罗马时期,才将券拱技术发展到辉煌程度。(关于这一点,多谢@Blind Talker 提醒)
而古罗马,不仅大大发展了券拱技艺,还发明了十字拱,和最初的拱顶体系。古罗马人为世界提供了穹顶的建构初衷,但还是没能把它们很好地发展下去,更没能把穹顶这种「主要结构因素形成相应的艺术表现」,除了万神庙——而万神庙的平面也还是圆的。也就是说,是拜占庭人,将穹顶发展得又高又大又灵活,形成可以为上层意识服务的显赫的集中式构图。而这种穹顶高高在上一只独大的构图和建筑形制,从最初就沿用到了伊斯兰世界的建筑中,历经慢慢转变,形成伊斯兰别有特色的穹顶。
穹顶的历史演变简单归纳如下:
古罗马的十字拱(我们当然要承认,古罗马的十字拱及其拱顶体系,无疑也是人类成功的结构创造。但我们还是可以看到,其内穹顶仍然是不完整的,这对宗教、皇室需要更大更高更完整的空间氛围来说,还是不完美的。)
拜占庭的帆拱(其下的空间可以是方形的,支座也可以多于 4 枚,这就将空间解放出来,不再被动地局限于穹顶圆形形式带来的形态限制)
圣索菲亚大教堂,拜占庭传世之作(注意区别,它最初是教堂,不是清真寺。土耳其人灭掉拜占庭之后,把它变为了清真寺,而奥斯曼帝国在伊斯坦布尔建造的另外几个大型清真寺,与之极为类似。宗教的对立并没有妨碍他们照搬东正教教堂的形制和结构。但拜家这个,才是最早最原创的,除了后来被土耳其人加上的用于清真寺的四周宣礼塔。)
伊斯兰建筑的穹顶(我们可发现,得益于拜占庭帆拱技术的采用和进步,在圆滚滚的穹顶下,可以有除圆形外的其他形状的平面形制。只不过,与拜占庭灰溜溜的穹顶不一样的在于,热情的伊斯兰人总是十分喜爱用装潢突出他们的大穹顶了)
苏利曼耶清真寺(Suleimaiye Mosque,1550~1556 年,建筑师 Sinan)
苏丹阿赫穆德清真寺(俗称蓝色清真寺,Sultan Ahmed Mosque,1609~1616 年,建筑师 Ahmed Aga)
内穹内部的空间感受——高大,完整,开阔,宏伟,或许这就是有了某种神性的空间)
(经知友纠错,此处内部图引用了网友 ju1970x 的实地游记,图片来源请参见:蓝色清真寺 —— 伊斯坦布尔游记 )
下图来自百度旅游,图片来源请参见蓝色清真寺
下图自来维基百科,图片来源请参见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
二、现实的原因
又大致有三:
1、穹顶空间的视听效果与空间氛围,适合于宗教仪式
2、古代伊斯兰世界的主流意识形态
3、伊斯兰自成一派的建筑与结构技术。
分而简述:
1、穹顶空间的视听效果与空间氛围,适合于宗教仪式
感谢穆斯林知友@吴aishah 的提醒,特增加此条。空间本身,也是一种形式。而每一种空间形式,都有它所需要的功能意义与之匹配或结合。从穹顶空间本身的听觉效果上讲,当然有为「在清真寺中诵读古兰经时声音传的更响亮、唤起大家内心强烈共鸣」的作用。从穹顶所营造的空间氛围上看,如上面我们所看到的,穹顶空间往往崇高、开阔、内敛、集中,主从分明,这与宗教仪式所需的神圣感、静谧感、内向感,是非常统一协调的。 上述两个方面,相信都可以归纳为宗教对仪式空间的要求吧。
2、古代伊斯兰世界的主流意识形态
陈志华先生在《外国建筑史》中提到伊斯兰建筑的地域范围,认为大约是「阿拉伯、西亚、中亚、北非和在欧洲的土耳其」。这片世界里的伊斯兰风格建筑,与其他大部分亚洲建筑一样,具有比较典型造型特征的,往往都是宗教与宫廷建筑。而这两大类建筑,都需要或完整严谨、或宏伟庄严、或稳定健硕、或独一无二的外观,而在构图上具有强烈集中性与内向感的穹顶与拱券形式,是可以良好地表达出上述精神气质的。
建筑是时代的产物,是人类思想的承载者,只不过,在大部分的人类时代里,建筑承载的并非是普通老百姓的思想,而是皇室权贵与上流阶层的罢了。对于整个伊斯兰世界来说,在最初的穹顶技术和形态引进后的日子里,无外乎就是皇家和权贵阶层如何去运用它们,以达到他们所缔造的建筑想要让世人感知的氛围。皇家建筑是需要无比庄重威严宏伟严肃的空间和形态的,当然,世俗的宗教,也是需要静谧安详完整高耸的空间和形态的,一开始,由于建筑与结构技术的限制,做得还并不好。但时代总是变化的,技术总是发展的,伊斯兰建筑结构技术的发展,有自创、有吸收、有借鉴、有照搬,最终形成一片灿烂的、独一无二的、具有极强可识别性的建筑外观——以曲线为母题的千差万别的拱券与穹顶。
3、伊斯兰自成一派的建筑与结构技术。
在西亚,初期的大马士革清真寺是在古罗马晚期的基督教堂基础上建的,后来,正中还是加了拜占庭式的穹顶。伊斯兰人非常喜爱把他们的建筑、他们的拱券和穹顶都装饰起来,图案化效果很强烈。由于伊斯兰反对偶像崇拜,以至于后来的装饰图案里,「几何纹样基本上排斥了写实的形象」,连最初还可以见到的动植物形象都没有了。正因为对建筑物外立面和建筑细部都倾向于图案化,伊斯兰人也不断总结、发明出各式各样的拱券形式,诸如火焰券、马蹄券、双圆心尖券、海扇券、花瓣券、重叠花瓣券等等等等,不同的拱券形式注定了要有与之相应的穹顶形式。所以,伊斯兰建筑的券和穹,大多都是风格统一的。这种形式上的处理,即让拱券不仅配合装饰而发生诸多变异,其拱券形式本身,业已成为一种独特的装饰和建筑细节,同时反过来又影响建筑上占据最大体量的穹顶,这种系统化的造型模式,应该也是伊斯兰建筑特殊之一吧。
让我们看看大量存在于伊斯兰建筑中的券。券和拱,都是伊斯兰建筑中发展得极为有本土特色的建筑组成了。
另外,伊朗及中亚的伊斯兰建筑,更为大量地采用砖筑拱券结构,仍以穹顶为基础修建各类纪念性建筑。在这一区域里,君王的强大和伟岸需要更进一步的表露,于是,穹顶的集中式在外形上地位愈加突出,甚至流于形式,跟内部空间脱节,穹顶外部的装饰也身为繁琐。这些大都是皇权的意愿。穹顶的形式还广泛运用到了陵墓上,如沙赫辛德墓。简单说,即穹顶下面又多出了一大截造型事物,把穹顶抬得老高老高,形成高耸雄伟的纪念感——这应该也是泰姬玛哈尔陵的滥觞了——初期伊斯兰的陵墓,不过是方形体量上扣一个穹顶,四个外立面基本相似。11 世纪后慢慢强调一个主要外观立面,正面中段檐口升高,正中设一个通高大凹龛(这种形制称为「伊旺」),其上还有一截基座,其上才是拱顶。「这种形制广为流传,直到印度」。
沙赫辛德墓,14~15 世纪。(那穹顶是不是很像著名的泰姬陵?)
与上图对比一下,泰姬玛哈尔陵(1632~1647)的穹顶造型模式。穹顶下面也是「一大截」,包括连接穹顶与下部体量的「鼓座」。此时,穹顶的造型更加丰富,对穹顶与主体量的连接方式处理得更为巧妙自然。上述穹顶形制被反复运用、总结乃至进步,在这组独一无二的印度的伊斯兰建筑里,终于发展到一种巅峰。不仅将伊旺与平直墙面结合起来,也将穹顶与整个建筑形式完美的结合起来,构图考究,简洁大方,对比得当,「可以说是整个伊斯兰世界建筑经验的结晶」。
当然,11 世纪伊斯兰建筑形成上述穹顶下方「伊旺」形制以后,富有热情的伊斯兰人不满足于此,继续对穹顶进行创新、变革与优化,还形成方形主体、圆柱形基座、饱满的穹顶、瘦高的尖塔的构图形制,甚至穹顶与鼓座形成分段式处理,区别明显。这种穹顶的造型,主次分明,变化丰富,外观独到,几何形态与尺度大小均对比强烈,把庄严宏伟的意愿表达得非常到位和令人满意。代表例子如帖木儿墓(1404~1405)。
大量而特有的装饰,使得伊斯兰的拱券看起来民族特色浓郁,以至于举世闻名。至于穹顶,伊斯兰建筑的穹顶看起来根本与拜占庭的穹顶没有太多关系。尽管它们最初也是脱胎于拜占庭式穹顶,但它们历经传承、融合与创新,已然自成风骨。这就是建筑史上经常出现的本土化。所以,千万别看到穹顶就认为那是拜占庭建筑或拜占庭风格,拜占庭只是为世界提供了一种建构模式,他固然伟大,但却不是所有穹顶都姓拜的。
谈及伊斯兰建筑的演变,除了在外观造型乃至内部空间中占据重要地位的穹顶本身,始终还是要提及他们独一无二的建筑装饰。伊斯兰建筑的装饰,在全世界堪称奇秒而独道。在中亚和伊朗高原,自然景色单调荒芜,所以人们偏爱浓烈色彩,室内多用华丽的壁毯和地毯,而反映在建筑上,也就偏爱大面积的彩色装饰。波斯曾喜爱用琉璃砖作为建筑材料,后来,伊斯兰世界里,琉璃砖的花样也愈发地多,甚至一度形成外墙独有的镶嵌工艺。既然色彩和光泽成了伊斯兰建筑主要装饰成分,凹凸不平的建筑外墙面当然不太适合琉璃砖贴面——所以片状块状的贴面材料终于还是不可取的,人们发现墙面粉饰比较适合伊斯兰建筑上大量的曲面和弧形,这进一步地影响伊斯兰建筑的造型,为了利于装饰,伊斯兰建筑的造型和体量逐渐化于简洁、平滑,建筑体形逐渐倾向于纯几何形态,总之,建筑物也更为重视整体的协调性。
一种风格独特而强烈的建筑,其形成往往不是在短时间内完成的。而是在沿袭、传承、汲取及本土化的过程中,由很多建筑造型因素相互影响而导致的。这其中,又有宗教、皇权的力量对其加以影响与强化,最终,才形成建筑史上一页独特而瑰丽的篇章。
比比哈内清真寺外观及穹顶内望
伊斯发罕皇家清真寺外观及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