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标题:终极目标不是赚钱,「社会企业」是一种怎样的存在?
-
由于出门在外,回家之后可能还会对这次回顾有些补充和修改。内容回顾并非演讲稿,为了保护付费用户也有些删减,配合语音信息效果更好。
本次社会企业与社会创业 Live 结束后购买入口:商业新视角:社会创业与社会企业
这是 9 月 8 日支教 Live 的入口:关于支教的那些事
- 企业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不能两全吗?
现在主流的管理学理论中常常出现一条,大致是说企业的使命是公司利益的最大化,要尽可能为股东创造更多的价值,公司管理者也要以此为宗旨开展经营活动,这也被称为诚信义务。
但近年来实务和学术界对这条金科玉律也有一些反思,哈佛大学商学院的 Michael Porter 教授发起了一个全球性的运动,倡导 Creating share value,创造共享价值。即认为企业的指导思想不可以片面为股东谋取利益,也应该为其他相关人士创造价值。伦敦商学院管理学教授 Sumantra Ghoshal 曾经提出关于公司使命的观点,认为「赚钱是为了完成组织的使命,而不是企业的存在只是为了赚钱」,就好像人吃饭是为了活着,而不能说活着就为了吃饭一样。
公司存在的目的究竟何在,这也许就是社会企业概念得以诞生的第一土壤。企业在经济价值之外,也可以拥有其它的使命。
- 什么是社会企业?怎样判断一个企业是否是社会企业?
从性质上说,社会企业大概是一般工商企业和非营利组织的结合体,一方面以社会效益最大化为经营目标,另一方面又通过商业手段达成经济独立,赚取利润。按传统的定义之中,利润分配是社会企业定义中的一大问题,旧观点普遍认为社会企业不能进行分红,这在我看来是一种对社会企业发展的桎梏。
2007 年,美国出现了一个叫做 Benefit Corporation 的运动,它认可所有在牟利基础上创造共享利益的企业为 B Corp,公司可以融资可以分红也可以上市,和一般的企业没有差别,任何企业都可以按认证程序进行认证。只要企业的经营使命是通过市场的力量让世界变得更好,那么多赚点钱又如何呢?
大中华地区,台湾已经有超过十家企业获得 B Lab 认证,香港两家,中国大陆在今年六月十六日也有第一家获得 B Lab 认证的共益企业诞生——一家坐落于上海的致力于急救服务与安全保障的公司「第一反应」,他们的官网是:城市马拉松保障专家 :: 第一反应。
所以说,判断一个企业是否是社会企业,关键还是要看这个企业的使命和经营策略,而非单纯关注利润分配的问题。
- 社会创业能赚到钱吗?发展前景如何?
我个人非常看好社会企业的前景,可持续发展是近年重要的社会议题,一个失德的企业可能会很快赚到很多钱,但无法持久。社会企业则不然,可能起步不会一夜暴富,但是也不会被时代淘汰。企业社会责任已经慢慢成为一个基本要求,也出现了很多为企业提供社会责任资讯的第三方机构。而社会企业则是把社会责任视为圭臬的商业企业,这方面的优势不言而喻。在产品、服务的质量相近的前提下,投资者、消费者也更愿意去追捧符合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企业。
去年是台湾的「社会企业元年」,韩国也早就立法推动社会企业发展,美国政府为社会企业提供税收优惠,在政府支持下,2013 年社会企业已经可以贡献英国 1.5% 的 GDP,许多发达地区的国家都已经通过立法来给社会创业提供更好的环境。
随着政府的推动,社会大众对社企观念认知的深入,对社会、环境更友好的社会企业,一定能走出自己的一条道路。
- 社会企业有哪些常见的经营策略
我把社会企业的经营策略分成两大类,其一是社会使命与经营内容直接相关的策略,另一种则是社会使命与经营内容弱关联的策略。
像前面提到的「第一反应」就是第一种,社会使命与经营内容直接相关,通过给体育竞赛提供急救保障,为企业提供急救培训课程,为商业地产设计急救保障体系来赚钱,同时提供一些公益性的公众培训服务。而且第一反应的急救培训课程业务,本来受益者就是全社会,谁也说不好什么时候在街头就需要被急救,搞不好那个施救人就是经受过「第一反应」培训的急救师,这就构成了一个社会产品的设计闭环。
第二种的例子就像我之前提到过的「榕树根」项目,机构的社会使命定位在儿童教育,但很难直接通过儿童教育赚到钱,这时机构在社区中就要另谋生路。利用当地的旅游资源,机构投资建立了一个活动中心,其中有一些客房,可以接待旅游客人,同时有举办夏令营的硬件资源。这时可以通过平时接待游客以及假期举办夏令营赚钱,活动中心的公共区域平时用于进行儿童教育工作,赚到的钱也投入到教育项目中去,同时客栈的雇员可以雇佣当地社区的无业人员,促进当地就业。赚钱的商业项目和社会使命并没有直接关联,但也可以实现互惠共荣。
- 社会企业的启动资金从何而来
早期社会企业的发展相对独立,各自为战,联系不多。近年来最显著的一个趋势是各类中介性的孵化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现在全球约有 60% 的社会企业是在 2006 年之后建立的,在这里孵化机构功不可没。孵化机构就是社会创业中的风险投资者,没有投资一切都无从谈起。
孵化机构中最切合社会企业家要求的是提供财务支持的机构,这里面分为公益创投和众筹机构两部分。顾名思义,公益创投机构是类似于风险投资公司的东西,比较著名的有「Acumen Fund」、「New Profit Inc.」等等,直接为社会企业提供资金。而后就是大家比较熟知的众筹机构,比如「Kickstarter」和「Launcht」一类,发布项目,之后寻找群众募资执行项目。
其次,还有一类提供顾问咨询服务的中介机构,以「Social Enterprise Associates」和「Unreasonable Institute」为代表。他们可以帮助社会企业家进行战略规划,并且在寻找投资、商务运营、营销推广等方面提供帮助。
第三,为社会企业家提供交流、为社会企业提供资格认证的机构也可以算是第三方中介机构的一种,「Net Impact」是一个发展比较成熟,可以帮助社会企业家建立人际网络的平台。「B Corporation」和「UK Social Enterprise」是为社会企业提供资格验证的权威机构,也可以帮助社会企业申请获得政府的政策支持。
最后,高校的专业课程和社会上的各种竞赛也是推动社会企业进步的重要第三方力量,杜克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大学等等著名高校都有社会企业的相关课程,在华语地区台湾辅仁大学也有社会企业的硕士学位课程,在这些地方可以找到相关的资金资源。商业竞赛则以「GSVC」和「Hult Prize」最为知名,中国大陆也有许多本土的社会企业创业大赛,GSVC 这几年也在大陆办的有声有色。
- 如何在社会创业中开发低成本的资源
社会创业中要注重强调自己的优势,也就是社会责任和社会使命,强调自己与一般企业的不同,这样有助于控制经营成本。比如,社会创业是可以利用众筹等模式募捐的,尤其在起步阶段,可以寻找无偿的融资渠道。日常的运营之中,社会企业可以招募志工和志愿者,除去一些基层的工作,在战略咨询等领域也可以利用自己的社会使命寻找低成本的资源。在对对方的回馈上,除了强调经济价值的回馈,也要提及对方提供志愿服务时,也实现了自己的社会价值。
- 什么样的人适合参与社会企业和社会创业
1.有明确的创业动机:一个人走进社会创业一定有自己的动机,为什么放弃传统的商业创业,选择很可能吃力不讨好的社会创业,这一定要有自己的初心。为什么希望以社会价值作为自己公司的经营使命,一个创业动机可以帮你说服更多的人加入,也可以让自己在面对困难的时候有不放弃的勇气。
2.能对自己的情况作出评估:劳心劳力可能是创业者们对创业的共识,平时每天睡三四个小时算多的。有得必有失,创业之前要有准确评估自身情况的能力。我的身体能不能吃得消高强度的工作,我的第一捅金从哪里来,我能否为了创业而牺牲一部分与家人朋友相处的时间,在创业之余我还有没有能力继续保持对业界尖端信息的了解能力。这种评估能力是创业者必备的素质,不仅仅是在开始创业之前,在创业之中也需要时刻对自己的情况进行分析,做出最合适的选择。
3.充满热情与自信:认清自己,有明确的动机,也不能少了热情与自信,社会创业要求人对自己做的事情具有强大的信念,相信自己的所作所为可以成功。同时,热情可以帮助创业者找到更多的合作伙伴,还可以激励同行的朋友。而且,热情是保证一个人紧跟潮流的精神支柱,让人充满干劲。不过,这并不意味着盲目,热情与自信并不是单纯的打鸡血,而是在有清晰认知的基础上打鸡血。创业的路这么辛苦,鸡血多半是要打的,打得好事半功倍。
4.具备专业性和学习能力:创业者必须要成为创业领域内的专业人士,自己选择的社会议题,企业所在的地区的情况,相关产业的运营和管理经验都是专业性的一部分。一个创业者一开始可能并不具备以上所有的素质,但是随着公司的发展,公司主营业务本身,以及对公司运营的管理,作为创业者必须要逐渐完善自己的综合能力,此时学习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从做中学」很重要,我们不可能等到万事齐备才去创业,而是在某个自己下定决心,哪怕条件并不完美的情况下切入。很多的能力是需要「在做中学」的,如果在开始之前一味进行利弊分析,那恐怕没有创业项目可以开始。等你发现一个 100% 成功的创业机会,那多半也早已有人在其中耕耘了。
某种意义上讲,在创业过程中,创业者的学习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项目的成败与否
5.善于沟通:最后一点,沟通是极为重要的,创业团队内有良好的沟通是成功的基础,就算创业者自己沟通能力欠佳,团队中有一位沟通能力强的战友也是极好的事情。无论是内部的会议,还是与投资人、客户的沟通,甚至是一些跨领域的交流,都需要考验创业者的沟通能力。能把自己的想法,自己公司的愿景说清楚已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社会企业家若能用自己的事业和案例去启发他人,则更符合社会创业的初衷。
此外,沟通的价值除了加深彼此的理解、增进共识之外,也会在培训和团队管理中起到有益的作用。有时,一句意见换个形式说就是不一样的体验,忠言不一定逆耳,培训和管理的效果往往和一个人的沟通技巧相关。如果自己不擅长与人沟通,一方面应该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另一方面则可以考虑在招聘时进行团队补充。
- 产品案例具体分析请见 Live 语音
小微信贷的乡村社区模式;一针一线项目的文创产品模式。
- 社会精神:为什么格莱珉式的小微信贷模式在中国总是无法复制成功?
格莱珉银行(小微信贷)模式为何在国内难以复制,是因为作为一个社会企业,他固然市场企业,但仍然不能忽略社会服务的专业性。格莱珉银行的商业模式看起来很简单,小组模式、利率设计都不难复制,但直接复制的项目都无法长久,即便完全拷贝了商业模式。因为格莱珉模式的核心其实是社会服务,是以商业模式为载体,输送自己对目标社区的改造服务。小组服务是为了建立互助意识,让村民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共同体。定期的会议不仅仅是为了催款和还款,更多是为了提供一个教育培训的场所,进行一系列的公民教育,让村民对农业技术、医疗、后代教育等问题有更多的认知,疗育落后的社区。这就是我反复强调的,商业运营固然重要,但社会企业不能抛弃社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