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标题:仔细看,苹果产品盒子上的字跟以前有些不一样
说一个字体方面的。
中性现代的新哥特体(Neo-grotesque)San Francisco 完全代替了温和的人文主义体(Humanist)Myriad 出现在 Keynote 上,随后苹果官网上线的一系列宣传图片中,iPhone 也步 Apple Watch、Apple Music 后尘,在 logotype 中使用 SF。毫无悬念的,未来更新的 MacBook Pro、MacBook Air (如果还会继续存在),也将随着 New MacBook、Magic Keyboard 一起,在键盘上换下 VAG Rounded,换上 SF。
这是为什么?要知道仅仅两三年前,科技界最时髦的还是人文主义字体。
大概科技届的视觉审美也遵循摩尔定律,每十几年就要更新一番。由于乔布斯对 typography 的喜爱,苹果对字体向来有自己审美判断。1984 年 Susan Kare 为第一代 Macintosh System 设计了一系列以城市命名 [1] 的字体:Monaco、New York、Geneva、San Francisco、Chicago 等。
其中,Monaco 一直是 Mac OS X 的默认等宽字体(monospaced font),直到 2009 年才被 Menlo 代替。
而最后这款造型夸张、充满孩子气、东拼西凑的 1984 版 San Francisco 其实放在科技大跃进的 1980 年代,一点都不怪异。当时美国对时髦的定义,就是热带杀马特——极尽鲜艳的彩虹色、3D 效果、几何图形的拼凑。Tumblr 上有一个博客 80 Art [2] 专门搜集 1980 年代的艺术作品,有兴趣可点击文末链接查看。这一审美趋势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科技界和字体界,比如下面这三位:
在字体应用案例网站 Fonts in Use 中,我们可以查看标记了“1980”标签的字体案例 [3]。其中有几款字体在 1970 年代被创造、1990 年代之后就少被使用,例如用于 1977 年的苹果彩虹 logo 中的 Motter Tektura [4]。今天看来,那个年代人们对于字体未来感的主流理解,仅仅停留在反传统和鲜明的几何造型上。
可同样在 1984 年发布 Macintosh 时,苹果第一次开始转变品牌形象字体,没有激进,反而转向了基于旧衬线体(old-style serif)Garamond 的 Apple Garamond。同时期的很多电脑品牌的海报中 [5][6],也都开始使用易读性较高的衬线体和无衬线体。科技界在字体未来感的追求上,也逐渐回归理性,趋于现代。
不过在八、九十年代,苹果使用的字体也并非总是一致。人们不时能看到苹果在海报标题中使用 Helvetica,在 Newton 的 logotype 和相关宣传物料里使用经典的人文主义字体 Gill Sans。但总体上,苹果一直没有彻底放弃 Apple Garamond。
70 年代末诞生的图形用户界面,受限于屏幕分辨率、色彩等因素,字体在屏幕上都是以点阵显示。所以这一时期的系统界面字体,无论是 Macintosh System 中的 Chicago(后来也被用于早期的 iPod),还是 Windows 1.0 的 Fixedsys [7],可读性就是唯一的评价标准。
到了 90 年代,分辨率的提升、彩色屏幕的流行、Windows 份额逐渐扩大,种种因素让微软引领了 90 年代科技界对字体的审美。作为 Windows 3.1、Windows 95、Windows NT 4.0、Windows 98 和 Windows ME 系统的 MS Sans Serif [8],是一款类 Helvetica 的新哥特体。个人计算机诞生时,各种奇异字体极尽夺人眼球之能;而当个人计算机逐渐普及,计算机开始成为普通大众的生产力工具,人们对字体追求反而返璞归真,回到了可读性和易读性上。中性的新哥特体开始在科技界流行。不过,中性是优势,也有显而易见的不足——古板和乏味,尤其是配上 Windows 9.x 的灰色。
苹果的第二次的字体转变,是在乔布斯回归后,Mac OS 转向 Aqua 风格的时候。当大家开始厌倦 Windows 9.x 灰暗乏味的性冷淡界面的时候,丰富多彩但也充满克制的 Aqua 风格成为了科技界的一股清流。Mac OS X 新的默认字体 Lucida Grande 和苹果新的品牌宣传字体 Myriad Set,同属人文主义字体。与新哥特体的中性不同,人文主义字体的字母设计通常稍窄,并且对曲线使用更加丰富,所以字型饱满的同时不呆板,传递出年轻温和的气质。微软自己也意识到了 Windows 过于灰暗呆板的问题,Windows 2000 的系统默认字体转向人文主义字体 Tahoma,在随后的 Windows XP 中,也转向明亮的拟物风格。随后的十年中,微软的 Segoe UI、谷歌和开源社区的 Droid Sans、诺基亚的 Nokia Pure、三星的 SamsungOne、索尼的 SST Type、谷歌和奥多比联合开发的 Noto Sans……各大厂商轮番推出自己的字体,清一色的人文主义。这一趋势随着智能手机的井喷而到达顶峰。
然而,正如大家所见,拟物化隐喻、立体效果、光泽、投影等等现实主义所带来的视觉信息冗余,又一次让科技界开始寻求返璞归真,中性的新哥特体与没有太多信息负担的扁平化开始重新流行。而且,新哥特体较宽的字母、较高的 X 高度,也在小屏幕上显示出更好的易读性。
这一次,苹果和谷歌走在了前列。从初代 iPhone OS 1 引入 Helvetica、到 Android 4.0 引入 Roboto,再到后来苹果统一操作系统界面字体 SF、谷歌更换 logo 后使用同样新哥特的 Product Sans。新的 iOS 10 中,Music app 中开始强调文字对于信息传递的天生优势,不知道这一次的返璞归真后,未来是什么样。
在上面 30 多年的几次变迁中,人们对字体的审美,似乎总是伴随着新的技术革命而变得亢奋,而后等技术逐渐成熟,人们对字体的审美也会回归功能主义的理性。审美潮流变得越来越难揣摩,尤其是在今天这样一个科技无处不在的时代,很难说清楚,环境和科技,究竟是谁在输出审美。
除了 OS X 和 iOS 上的 Helvetica 被 SF 代替,前面提到的 Menlo 今后应该也会被 WWDC 上新推出的 SF Mono 所替代。从字体设计上看,SF 拥有 Helvetica 的中性,也摒弃了后者身上那些不合时宜的曲线,弱化了线条的粗细对比,给我感觉更有朝气。不过将系统字体用作企业形象字体,优点和缺点都显而易见。
其实从 Apple Watch 的 logotype,我们就应该能料想到,苹果这样的强迫症,是不会允许在品牌形象中使用两款风格不同的字体的。我的猜测是,本来偏功能主义的 SF Compact,适逢 Jony Ive 构思高效、现代的 iOS 视觉风格,又遇上新上任的强迫症零售主管 Angela Ahrendts,一起成就了这次的风格转变。只是就像 Linkzero Tsang 说的,Myriad 退出苹果的历史,我也有点伤感。我对苹果字体形象的全部记忆,都来自于清秀温和的 Myriad。以后我们会看到以下形象逐渐从左边过渡到右边,只是字体统一了,大小写不统一的问题呢?
参考了:
[1] http://kare.com/apple-icons/
[2] http://eightiesart.tumblr.com/
[3] http://fontsinuse.com/tags/401/1980s
[4] http://fontsinuse.com/typefaces/10214/motter-tektura
[5] https://www.pinterest.com/blakespot/computer-posters/
[6] https://www.pinterest.com/vmainc/old-computers/
更多讨论,请查看由 @巫冬 和 @程毅南 共同编辑的 苹果产品发布会 (2016 年 9 月) - 内容精选
我们将知乎上关于苹果发布会的讨论整理到了下面这个合集中,这些讨论包括了对苹果新产品的介绍与深度分析,更多优质内容期待你的发现,更欢迎一起来分享知识、经验和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