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视频里集合了许多流行歌曲里的「喔呜哦」:越来越多欧美流行歌曲加入「千禧呜」
是的,这些「喔呜哦」还有个名字是「千禧呜」……:欧美流行歌曲中那些洗脑的「呜唔呜唔」,竟然有个专门的名字
不只是欧美流行音乐,华语音乐中也有类似的「喔呜喔呜」。这些在语言上没有实际意义的呼喊在一首歌里起到了什么作用?在歌里加入这些元素时有什么规律可循吗?
先说一下,「千禧呜」这个名词以及释义并不能完全用来解释华语流行音乐,千禧呜主要是指欧美流行音乐里高频次出现的人声衬词,这类人声段落是有高度旋律雷同性的(1616/5353 喔哦喔哦)。
曾经在写歌的时候研究过这个问题,我举个例子吧,这样比较生动形象:
Justin Bieber 的《Baby》在前奏部分有三句重复的“喔呜哦”
Ohh whooaa~(1232176)/(二哈你快跟我走)
Ohh whooaa~(1232126)/(二哈你快跟我走)
Ohh whooaa~(123212217765)/(二哈你快跟我走哦哦)
这个由歌手人声发出的“Ohh whooaa~”,可以被理解为「人声前奏」,通过人声衬词衬腔进行“歌曲牵引”,这是一种前奏设计的方式,其他方式也可以用其他音型进行替换(比如用钢琴 / 吉他)。
通俗地讲,Justin Bieber 前奏处的三句“Ohh whooaa~”,就是在告诉听众:“本少爷要出场了,快准备跟我嗨起来,灯光音响倒计时 Go~”(当然你也可以认为这是歌手在召唤二哈)
这里的「人声衬词 / 衬腔」除了可以被应用在「前奏」,还可以用在很多地方,比如羽泉在《冷酷到底》副歌结束后的“啊啊啊啊~ 喔啊啊啊~”:
我宁愿你冷酷到底
让我死心塌地忘记
我宁愿你绝情到底
让我彻底的放弃
我宁愿只伤心一次
也不要日夜都伤心
我宁愿你冷酷到底
请别再说:我爱你~ 啊啊啊啊~ 我爱你~ 喔啊啊啊~
(以上歌词我是以 Live 版为准)
哈林哥在《情非得已》的过渡部分也用了同样的处理方法,目的是承上启下顺接到副歌:
握你的双手感觉你的温柔
真的有点透不过气
你的天真 我想珍惜
看到你受委屈我会伤心
喔哦哦哦哦~(注意这句是有旋律的)
只怕我自己会爱上你
不敢让自己靠的太近
怕我没什么能够给你
爱你也需要很大的勇气
在现阶段的华语流行音乐圈里,运用「人声衬词 / 衬腔」比较多的自然得提到王力宏和陶喆了,至于他们为什么会频繁使用,当然与他们在西方接受的文化有很大关系,像王力宏在歌曲《你不在》中就运用了大量的句尾衬词来延续人声的线条(喔哦哦~ 啊啊啊~),陶喆在歌曲《爱我还是他》中最后一遍副歌中运用了人声衬词来加强对旋律的确定性(耶~爱我还是他?哦哦~)。类似的例子还有蛮多,除了这种“哇 / 喔 / 哦”之外,还有其他形式的人声表现方式,比如朴树在《旅途》的低吟浅唱等。
但是万变不离其宗,甭管是「喔呜哦」还是「千禧呜」,它们实质上都受到了黑人音乐的影响,黑人音乐经常会在歌曲中即兴增加或设计一些装饰性人声(衬词或说唱),比如“嗯嗯嗯、啊啊啊、哦哦哦、呜呜呜、哇哦呜、呜呼~”,如今不论是电子乐还是其他流行歌曲,或多或少都会吸收并加以改进形成自己作品中的一部分,弥补无词段落(前奏和间奏)的人声空白,用于引导、煽动、和声等等。
如果说欧美流行受到了黑人音乐的影响,那么华语流行也有一些歌曲延续并提炼了民歌戏曲的特点:
《山歌好比春江水》
山歌好比春江水哎~哎哎哎哎哎~
不怕滩险湾又多,噢~湾又多~
《阿里山的姑娘》
高山青啊~ 涧水蓝啊~
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
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哪~咿呀喂~
还有什么《浏阳河》《船工号子》《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就不一一列举了。
那么最后回到题主的问题,就很好解答了:
这些在语言上没有实际意义的呼喊在一首歌里起到了什么作用?
在歌里加入这些元素时有什么规律可循吗?
1、这些人声衬词在一首歌曲中起到了许多不同的作用,常见的作用有填补无词段落的人声空白、在前奏处达到人声前奏的气氛引导或煽动、在任意段落使用可以呼应和声达到制作人想要的效果。比如周杰伦《惊叹号》就有周杰伦特意设计的部分,意图实现一种歌曲语态上的呼应和互动:
哇靠,毅力极限燃烧 哇靠,斗志仰天咆啸
哇靠,自己创作跑道
靠 靠 靠 靠 靠 靠 靠 靠 !
2、你可以说有规律,但也可以说没有规律,规律就像我前面说的在不同位置的用途是不一样的,但是如何运用并且把它用好,完全在个人,这就涉及到歌曲创作了,什么位置适合,什么位置不能画蛇添足,什么样的风格适合这么玩,也确实是有讲究的。如果你想把里面的规律摸透,那就多听多研究吧。
总结:
题主引用的文章里把“千禧呜”对应中国的民谣(姑娘 / 远方),这个类比是不准确,衬词和名词是两码事,有的词是有意义的(比如姑娘和远方),而有的词是无意义的(啊哦呵),这一点要分清楚,别被搞糊涂了。另外,人声衬词的旋律特征取决于它的位置,不同位置的旋律是不同的,当然你如果想跟风迎合或者强行插入,也可以跟随欧美流行的“千禧呜”,比如周杰伦的《青花瓷》可以这样:
天青色等烟雨 而我在等你(喔3哦2喔3哦2)
月色被打捞起 晕开了结局(喔2哦1喔2哦1)
欧美流行中使用“千禧呜”大多是电子风格,并且直接用「喔哦喔哦」代替了唱词,所以如果想在华语流行里融入,那么或多或少会受到歌曲风格的影响,所以想强行跟风也是要按照基本法的。
不过呀,我跟你说,你把所有欧美流行歌曲里的「喔呜喔哦」都替换为「哎嗨哎嗨呦」,这就成了“中国风”了。不信?重听 Justin Bieber 的《Baby》跟着我重填的歌词唱一下:
Ohh whooaa~(哎嗨哎嗨哎嗨呦)
Ohh whooaa~(哎嗨哎嗨哎嗨呦)
Ohh whooaa~(哎嗨哎嗨哎嗨呦~)
You know you love me(你又在抖腿)
I know you care(你又在抖)
You shout whenever(你不停抖腿)
And I'll be there(不停地抖)
You want my love(我问你瞅啥)
You want my heart(我瞅你咋)
And we will never ever ever be apart(不爽就拉走拉走拉走一顿揍)
PS:有知友在评论里提到了林俊杰、黄家驹、萧亚轩,其实不止是华语和粤语流行文化中,在整个亚洲流行文化里越来越多的流行作品会自创设计一些高频衬词的出现,这些高频词的出现甚至不再是用作人声旋律的填充或煽动引导承接呼应,而是作为一种“流行词汇”进行反复循环广泛传播,最终达到一种诞生于作品但又不被作品束缚的“流行语文化”,这种现象在中国也称之为「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