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知乎日报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0608

「爱看历史书,但看完很容易忘」,我帮你出个主意吧

$
0
0
知乎用户,在野武将

所谓前看后忘,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就是懒。

读书是需要基础知识的,基础知识是需要记忆的。比如朝代列表就需要自己拿出来背。在伯克利这边教的中国史导论,上来先十几个朝代二十几个地名发下去背,第二周测验。作为助教,我还很担心班上的孩子的,就问老师,“这是不是太多了?这些孩子背得出么?”老师就说:“我们这课其实十三周,你第二周还背不出来你后面干什么……”

说来,以前人如果要来读某朝史,那先把年号都背出来,然后再去看书。为什么呢?这样才知道史传奏议在说什么,不然拿起书两眼一墨黑的。今天各种搜索引擎比较发达,参考工具比较多样化,看上去是方便一些了,但有些基本的内容,还是必须自己整理、自己抄写、自己背诵,这样才算开始看书了。

~·~·~

把基础知识记住,当然不容易。所以以前人想了很多办法。熟悉佛教文化的可能都知道,佛教的精髓都概括好了,就是几个什么:三法印、四圣谛、十二因缘。为什么会是这样呢?我一个老师说:因为佛教一开始是在下层口传的,你的基础知识要让别人记住,你就要很清楚地归纳出来,纲举目张,不认字的人也可以口耳相传了。所以我朝搞宣传,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然后大家那么一唱,那就田夫野老的都知道了。

所以歌谣很重要,从前这是一种很重要的信息沟通渠道,而且许多基础知识是靠歌谣来记的。举个例子,三垣二十八宿,听上去很复杂,有学问的人也不一定能记住。至少唐的时候,就有了步天歌:“中元北極紫微宮 ,北極五星在其中。”从头到尾背出来,整个天庭的基本格局就掌握了。因为朗朗上口的,小时候学会了,到死不忘记。再后来,有了印刷术,读书人的群体更大了,那更弱的人也多了。所以更基础的知识也要编成歌。朱熹就有《八卦取象歌》:

乾三连(☰),坤六断(☷);: 震仰盂(☳),艮覆碗(☶);: 離中虚(☲),坎中满(☵);: 兌上缺(☱),巽下断(☴)。

说来,和前代相比,宋代的读书人实在太弱太懒了。连这八个符号都记不住,不肯用功抄抄写写,那只能编成曲唱成歌。现在,这一招现在就让哈佛学去了。那里教中国史,先让大家学首歌:

商周秦汉,商周秦汉,隋唐宋,隋唐宋

当然也可以有别的唱法。但这样一来基本朝代序列就掌握了。

~·~·~

对于一般读者来说,朝代太简单了……这都背不出那只能听段子了。明以前,具体年号又太多了,不常用也会忘记。大体来说,把主要时段的皇帝记个大概,那就有基本的时间线了。同理,我们可以来编一点皇帝歌:

高太高中睿則天,中溫睿玄肅代德。
順憲穆敬文武宣,懿僖昭莊明閔潞 。

这是不是挺像一首打油诗的?这就是有唐一代的皇帝们: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则天,第二句温是温王。这里要注意,这种编法中:“昭”包括了昭帝和昭宣帝,且“昭”之后是后唐的皇帝了。你如果不喜欢也可以自己编。那一朝朝编下去也是很欢乐的:

太庶末莊明閔潞,高出高隱太世恭。
* 真仁英神哲徽欽,高孝光寧理度恭。
* 世穆景聖興道祚,* 熙海世章衛宣哀。
太定憲成世武仁,英定順文明寧惠。

(* 号表示太祖太宗略去了)这里依次就是五代、宋、辽金、元。来看这句,“世穆景聖興道祚、熙海世章衛宣哀”,其中海是海陵王。庙号之中是不是也能感受到一些朝代的命运呢?

~·~·~

外国就更欢乐了。比如法国的卡佩王朝,读起教科书来可能会觉得头绪很乱,可以这样编:

休大休佩萝卜二,亨一菲一路易胖。
路七菲二路八九,菲三菲四路十强。

这复杂一点。休大是于格大公(Hugues le Grand/Hugh the Great),休佩就是于格卡佩了,萝卜二是罗贝尔二世。后面简单一些,主要就是路易和菲利浦,强是约翰,对照世系表大家也可以发现是谁(严格说之后还有菲五和查四,但我把他们和瓦卢瓦王朝一起记)。记住这些法王,心中就有基本的时间线了。即使在讲德意志、意大利或者阿基坦的事情,大致可以有一个概念。即使隔了好长一段时间,稍稍温习一下就又能记得了。

当然也不需要一定凑成七言,比如金雀花王朝、玫瑰战争到都铎的英王可以这样整理:


爱一二三(略去之后的理查二世,到这里是金雀花王朝)
亨四五(亨六爱四各两次,亨四五六是兰开斯特王朝)
爱四(略去了理查三世,这里是约克王朝)
亨七(都铎王朝)

这看上去比较复杂,简单说金雀花王朝从亨利三世开始,都铎王朝到了爱德华六世就没有男性继承人了。这之后,玛丽、伊丽莎白以后就是斯图亚特王朝了,那是一个新的时代了。

这中间的英王,略去一些复杂的情况,简化以后就是就是亨(利)爱(德华)交替,基本上连在一起的名字都是一个王朝的——这并不是巧合。如果觉得上表还是太复杂了,其实只要记住开头和结尾:

亨爱亨爱亨爱,三三六五八六——是不是有点像很爱很爱你的那首?

这样一来,基本就能还原出期间英王的次序,心里知道:理查二三在中间,亨六爱四各两次——这就大功告成了。其实金雀花之前很简单的。亨三之前最重要的是狮心王理查一世,再往前是亨二亨一(中间乱了一阵),亨一再往前就是威廉二世和威廉一世——这人就是征服者威廉。所以从 1066 的诺曼底征服到 1689 光荣革命,英王我们基本上都知道了。是不是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们的英国史了。

把这些自己摸过一遍,背出来了,就有基本的骨架了。顺便也说一下,不要觉得那些把欧洲各个家族王室记住的人就很厉害,其实你坐下来一个下午也能背会的。如果隔了一段时间不接触,自然会忘记,稍微复习一下心法就又掌握。

~·~·~

有个一点基本的勤奋,那才能讲阅读的方法。帝王世系只是给你一个最最基本的时间线,在时间线上去添加什么,还是自己的事情。比如有些人加来加去还是那些人的八卦,那其实完全不会有进步的。

上手最主要的任务是去把握基本脉络。比如欧洲修道院的历史很复杂,涉及修道院很多,教皇圣徒更多。我们教科书用 C. H. Lawrence 的 Medieval Monasticism,已经很简明了,但初读的时候还是头绪很乱。我们老师就讲,不要去追那些细节,那些具体的修道院的规则,思考最基本的几个问题:到修道院出家和其他的信仰方式到底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对于修道院来说规则特别重要?为什么圣本尼迪克特重要?为什么克吕尼重要?和他们有关的时间节点是哪几个?为什么那几个年份重要?为了回答这些问题,就需要填充具体的细节。这时就需要拿出笔来,把有关的细节抄下来,按照以上的问题组织起来。这样一来,你掌握的细节都是有意义的细节,是自己归纳的,很久以后都会留在自己的记忆里。

再举一个例子,博士生有明治前日本史的研讨班,第一周就要去追 500 年到 1700 年的基本脉络。虽然说是博士生,但前现代日本史方向的孩子只有一个,专攻平安日本,这么长的跨度对所有人都是一个挑战。如果逐个去追索织田信长啦、圣德太子啦那些让人欢乐的人物,那别说一周了,一年都来不及。所以老师就要去把握权力结构的主线:谁以怎样的方式掌握着土地?他们以怎样的方式经营土地?地方的权力结构如何影响中央的格局?中央的变故又怎么样改变了地方既得利益的分配?(围绕 Hall, John Whitney. Government and Local Power in Japan, 500-1700: A Study Based on Bizen Province. )再具体一些,律令制之前的地方格局大体是怎样的?庄园制为什么会形成和发展?到了这个层面,一则可以追索一些宏观的问题:教科书们是怎么对日本史进行分期的,是不是有道理?再则就可以追索一些深入的问题:后三条天皇的庄园管理令为什么重要?丰臣秀吉的太阁检地为什么重要?同样的,细节就组织起来了。虽然还是不知道什么日本史,但接下来就可以读一些更深入的作品。

很多历史爱好者看不起这些基础知识。觉得进了票有圈,克吕尼啦、太阁检地谁不知道,好像读了以后没什么可跟人讲的,就没有成就感了。非要去追一些添油加醋故事或是无中生有的细节,然后到处和人讲,引来人家钦羡的目光,仿佛这书没有白读。其实过阵子不讲,自己也都忘了。竹篮打水一场空,这是因为方法不对。人家说相声的都没有上来就背大段的,都是从基础开始。这样粗线条的阅读,目的是建立一个框架。不可能在每个问题上有任何实质的了解,但自己可以知道怎样的问题需要去了解。不可能去和别人吹嘘,但是却可以去了解更多更重要的实质。

所以我们一个老师说:读历史书像种田一样的,一遍遍来的,第一遍看书,只是翻一遍地,收不上什么东西的。后面还要播种、插秧之类的,路还远着呢。

~·~·~

到了这里,就引出了一些真正有意义的问题。简单说就是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而非专业研究者,读历史究竟有什么用?有什么意义?

很多人会说,以史为鉴。这固然不错,但至少一些人这么说的时候,无非就是在做一个白日梦,仿佛可以从中提取出什么必胜的锦囊,第二天回到办公室可以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说来,政治运作其实是历史中非常高阶的学问。因为不同时段的权力规则是不同的,这些规则当事人都知道,自然都不会写下来——所以对于一流的史学家来说,也是非常困难的题目(cf 宫崎市定《科举前史·序》、陆扬“为什么需要政治史:从唐代研究得到的启示”讲座·凌乱笔记整理稿)。那普通爱好者说是在读权谋,其实就是把自己办公室斗争的基本法则投射到历史情境中去,以为从前的人也是这样玩的。读来读去其实都在自己局限的思想里打转。

读历史书也是要从基础开始的。这个过程,也许不能简单明快地提取什么锦囊妙计,但对于普通爱好者来说,也有很大的帮助。

首先,最直接的,就是教会我们怎样有效地去了解、去欣赏一个不同的文化世界:欧洲的修道院也好,日本的庄园经济也好,或者是其他各种不同的文明。按照本系系主任老师的说法,修读过历史系的学生,以后去了国际关系呀、传媒之类的领域,也许不会直接和古代世界打交道了;但是,在对各种纷繁的问题的时候,土耳其的政变啦、某个社会现象啦,他们知道该如何着手,他们知道哪些东西自己首先要记住,然后要去看哪些材料、追索哪些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向有关的学者请教,也会事半功倍。

稍稍,进阶一些,就是告诉我们很多神话是如何被组织起来的。我们是一个怎样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们从小就接受了很多这样的教育。我们至少可以问:这样的历史叙事是如何被搭建起来的?哪些地方我们要保持一些谨慎和怀疑?有没有一种可能,可以搭建成一种别的样子?哪些地方,我们可以期待一些进一步的拓展?要之,对历史的爱好依然可以带给我们很多。小一些说,她让我们在信息时代变得有效率;大一些说,她也帮助我们成为一个更好的公共人。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0608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