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标题:「疯狂地爱上了一个英俊的跛足军官,我正跟他在这高原上散步」
《Ryan's Daughter》是一部杰作,但是被严重低估了。
这部电影的故事技巧,情节设置,人物塑造和导演技巧,画面造型,均可以到登峰造极的程度,甚至在很多地方,她超越的《阿拉伯的劳伦斯》和《日瓦戈医生》的传统叙事,出现了很多即使在现在看都很有想法的技巧。
比如意识流的出现,Mr. Charles Shaughnessy 看见自己的妻子和 Randolph Doryan 上校在海边漫步的场面,这种用法用在 1970 年的大制作史诗片里面,还是让我很吃惊的。
还有让我极为震惊的海上风暴镜头,我都不知道演员是如何演出的,因为那个年代不会有特效,那种滔天巨浪都是实拍的。
就这样一部杰作,在影评人眼中却好不受待见,当大卫里恩从英国赶到美国的首映式的时候,他等到的是极为残酷的恶评,影评人说,他们想不到一个能拍出《阿拉伯的劳伦斯》的导演,居然能拍出这么“垃圾”的电影。
就这两个字,让自负的大卫里恩掉头就走,没有参加影评人会面,然后整整 14 年没有拍电影,显然,他被激怒了,击垮了。
回过头来想一想,为什么《Ryan's Daughter》会“失败”,这里的失败不是艺术成就的失败,而是口碑和市场的失败。
整部影片的故事,简单地说,就是在一个荒凉的爱尔兰海边小镇,一个叫 Rosy Ryan 的女孩子,盲目地嫁给了一个年长的小学老师,情欲和情感都得不到满足的她爱上了小镇上的英国军官,时值爱尔兰独立运动风起云涌,于是她被小镇居民唾弃,军官自杀,Rosy 只好回到自己的丈夫身边,逃离小镇。
这个剧情看上去像很多电影的混合,类似的这种女人经历婚外情重回丈夫身边的故事并不鲜见,整部电影的剧情也没有走出小镇,简单说,这是一部小格局电影。
大卫里恩当然不满足于真的去拍一个小格局电影,他还是喜欢高成本大制作,于是这个故事的背后又加上了一个爱尔兰抵抗运动的背景,并且也衍生出一些与之相关的情节。
同时电影使用 70 毫米电影格式拍摄,有许多壮丽无比的海洋镜头,同时电影长度也接近三个半小时。
但是,观众就迷糊了。在长达三个半小时的观影过程中,在一个又一个的招牌的奢华 70 毫米风光镜头之后,观众想看到一个史诗级别的故事的愿望落空了。
许多人可能在想:有必要吗?这么一个简单的故事,为什么总要搞得这么高大上呢?是不是显得做作了?
我看来,整个影片并不做作,可是放在当时如日中天的大卫里恩的名下,就做作了。在观众看来,史诗镜头加上史诗故事,就是大卫里恩。当他们面对这么一个故事的时候,这些耳熟能详的镜头就显得做作了。
也许,评论界也无法容忍大卫里恩第三次站在世界之巅,终于得着机会将他拉下马了。
我个人觉得,影片的整个故事,如果换做希区柯克或者 Dogma95 的镜头语言,或许就行了,但是大卫里恩就不行。
也许是观众腻了,他们不能容忍一个纯粹的爱情故事,还需要再用豪华的视听语言在经历一次。
从另外一个角度说,这个电影是原创剧本,而之前的几部作品都是有真实历史事件活小说做背景的。而大卫里恩的后一步反映还不错的电影《印度之行》,也是有文学的底子。
原创剧本的最大问题在于,他无法再站在巨人肩膀上了。
大卫里恩也不是神,比如说,这部电影就能明显看出,他在处理男女情感上显得过于理性,观众很轻松地发现,那场暴风雨里面抢夺武器的戏份才是导演的最爱。
据说,Christopher Jones 和女主角 Sarah Mills 在片场毫无化学作用,里恩对此极为苦闷,也和 Christopher 关系很紧张。而以好莱坞硬汉著称的 Robert Mitchum,和导演也素无交流,片场两个人的房车近在咫尺,却从不串门。
看来里恩的个性还是比较适合拍大时代小情感,而不是反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