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标题:长尾时代的日化巨头:乱拳能打死老师傅吗?
4000 亿容量的日化市场,从不缺资本战争。对宝洁、联合利华、欧莱雅这样的跨国玩家来说,大中国区曾是业绩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之一。这样的情况在近几年却开始出现了转折。
宝洁新 CEO David Taylor 指出,宝洁误读了中国市场,其在中国地区的表现不可接受。
联合利华中国在 2014 下半年连续两个季度销量跌幅超过 20% 。
欧莱雅在连续十八年高增长后首次出现个位数涨幅。
——这是巨头偶尔伤风,还是一个时代的落幕?
和手机商相比,日化巨头们面临着一个更长尾化的行业。今天让我们聊聊,长尾时代,日化巨头困境和破局。
提纲:
- 非战之罪
- 线下之围
- 攻心为上
- 逃出生天
非战之罪
这里先复习下长尾理论:
随着生产力提高,大多行业已从制造导向变为消费者导向。指挥棒放在消费者手里之后,个性化需求日益涌现,延伸出一条长长的尾巴——即为长尾。
有知友大概要抗议: 长尾理论,沉默多数 和 手机 - 数据冰山 - 知乎专栏不还说,社交网络的普及让我们重回帕雷托时代吗?
帕雷托法则要称霸,除了社交网络助力,所在行业需要满足一些条件:壁垒高、重资产,消费者选择并非无限多。
相对而言,日化行业的门槛较低。过去小品牌接触到的用户群体主要受到渠道的限制。网购普及之后,小玩家有了和用户直接对话的新平台,形成了长尾理论里无限延伸的横轴。细小需求累积起来,乱拳打死老师傅的事件时有发生。
不信?
看图说话(天猫, 2016.3-2016.6 ):
以天猫洗发水销售为例:销量随品牌衰减得非常快,1300 多种品牌(销量>0 )在横轴上形成了一条长长的尾巴,形成标准的长尾分布。也可以看到,小品牌在线上平台上逆袭更容易。销量排名第二的 Cocovel ,创立不过 3 年。
不难发现,线上销量集中度较小。以宝洁为例:其旗下产品在线下销售占到了市场容量的 50% ,线上却只有 20% 。
线上销量离散化的原因是什么?
线下销售中,铺货空间有限,消费者决策时间有限。这两个有限,使得渠道显得格外重要:巨头凭借规模优势,通过渠道把控,在大型超市卖场占据显眼位置;再结合多品牌战略,使消费者陷入自身品牌包围圈,从而胜出。这就是为什么宝洁主张“假如在某一个市场内还有其他品牌的生存空间,最好用自己的而不是对手的品牌和自己竞争”。
线上则微妙许多:网络搜索功能,使消费者在短时间浏览大量 SKU 成为可能。在天猫上搜索洗发水,第一页有多达 50+ 的产品 SKU , 20+ 的品牌。靠多品牌战略减少竞品曝光的方法不再那么有效。其次,网站提供的排序、过滤功能,使消费者可以短时间绕过推荐位,接触到排位靠后的品牌。有些商家通过刷单或频繁上新的方式,同样可以获得靠前排位。
日化产品销量的离散化,现在只是一个开始。
随着网购人数的增加、和网购日化品用户比例的提升,这种情况会加剧。
网购用户增加:
随着电商发力线上超市,网购日化用品用户比例将逐步增加。以京东为例,2015Q3-2016Q2 ,购买过日化产品的消费者占比逐渐走高:
巨头和网购的关系十分微妙:一方面,他们需要拥抱电商,借力用户向线上迁移的风口;另一方面,巨头在电商开店,将会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进一步培养线上市场,导致销量更深层次的长尾化和离散化。
巨头的困境,是长尾时代中小而美浪潮的必然——逆势而动,非战之罪。
线下之围
线上进退两难,线下同样挑战重重。
对跨国巨头来说, 随着盟友沃尔玛、家乐福们在中国发展放缓,供应链协同带来的红利逐渐消减。巨头们面对着“小而美”的挑衅: 这是一个小超市、便利店遍地开花的中国。
对点评网超市便利店品类进行全国范围提取。
可以看到,只拥有一家店铺的品牌店面数,占到全国总店面的 47.5% 。拥有 1-10 家店铺的品牌店面数,占到了 70% 左右。这些店铺,在低线城市中占比更高,面对的是超 10 亿人的诱人市场。
通往这些小玩家,往往需要通过代理商、经销商之手。在低线城市,本土品牌制定了 35 折出厂价的规则。国际品牌 7 折的出厂价,使得中间商推广热情缺乏, 渠道下沉屡屡受阻。
即使是面对大的超市便利店连锁品牌,国际巨头们也越来越讨不到好。以拥有 4000+ 店铺的某中国便利连锁为例。东莞发家,在工厂边较为常见,享受着这群沉默多数的红利。加盟店主需要由总部提供货源,使美宜佳在采购时有较大的议价权。其在公共号和商城上推广的品牌,常为本土小品牌;
相比洋连锁 ,国内品牌的实体店在售的本土品牌更多
不调低价格,意味着难以讨好中间商和本土连锁巨头。调低价格,净利润必然经历短期下跌。大区负责人是否有魄力面对投资者的指责?高管又是否真的理解中国市场?在全球管理的模式下,壮志断腕比苟且于 KPI 要困难许多。
攻心为上
巨头们在中国的另一困境就是,中国的消费者变得更复杂。
过去巨头靠销量来判断产品的畅销程度。进入电商时代之后,消费者评分这个变量也被引入。
然而,销量和评分,在这个快市场里,已经不能有效的反应消费者真正的满意度。
单纯靠用户评分来衡量消费者满意度的偏差,到底有多大?
这里我们用 NLP 近似的方式来量化。
随机抽样样本量为 2000 的样本,进行 NLP 和人工审核。NLP 判断准确率为 91.55% ,在可接受范围之内。
下图再对 92158 条评论进行 NLP 处理,其与评分偏差的结果如下:
评分和 NLP 相符的比例为 83.92% 。考虑到 NLP 自身准确率的情况,使用评分来衡量消费者真实情感的准确率在 75.47%-92.37% 之间。事实上,NLP 和评分同时判断错误的情况远高于 NLP 判断错误评分判断正确的情况。因此,评分判断准确率将更偏向于 75.47% 那一端。
可以看到,有相当一部分的正面评分中,消费者的真实情感是不满意的。这些并不那么开心的用户,常常被掩盖在高评分的光芒下不被重视,悄悄消失。
消费者变得更复杂的另一个原因是,他们接受的信息渠道更多元。过去,国际巨头通过广告营销,塑造了中国消费者的日化观。现在,消费者显然更有自己的主见。
对知乎的洗发水的精华评论进行提取发现,消费者关注的秀发问题,不只限于头屑。脱发问被讨论的最多,发质细软粗糙的问题同样受到较多关注。
对洗发水配方的讨论如火如荼。其中,洗发水是否含硅、含硅洗发水是否堵塞毛孔的讨论最多。
虽然含硅洗发水堵塞毛孔的讲法暂无切实的科学依据,这种观念却深入人心。
无硅概念的营销应运而生。2016.03-2016.06 期间,天猫上不含硅洗发水的销量占到了总量的 15.3% 。相比本土品牌滋源投入七亿对无硅概念大力营销,跨国巨头显得更加谨慎,反应慢了半拍,直到 2014、2015 年下半年才相继推出无硅概念洗发水。
索罗斯曾说,世界经济史是一部基于假象和谎言的连续剧。对于日化巨头而言,究竟应该投入其中,还是坚持自己——用兵之道,攻心为上。如何进行有效的舆情监控并及时引导,成为巨头眼前的另一课题。
逃出生天
巨头们真的走投无路了吗?
未必。
在非战之罪里提到,网购平台的搜索和排序功能,让消费者能够在短时间内接触到大量商品信息,导致商品面对更多的竞争对手——建立企业自由平台,建立消费闭环,势在必行。
以美国为例:服装业品牌商通常运营自有网购平台,销量不俗: 服饰巨头 Gap 2014 年的全年网购销量为 25 亿美金。
然而,对在中国酣战的巨头来说,扭转消费者在电商网站购物的行为显得为时已晚。相较而言,巨头更容易在手机端找回地盘。
手机网购用户高速增长:
手机端用户更懒,点击跳转次数明显低于 PC 端。因而,在手机端砸钱拿好位置比 PC 端更有效。这里还要提到一个颇为特殊的生态系统:微信商城。由于微信自身的社交属性和排他性,其能在消费者的社交时间对其进行唤醒,并且减少竞争对手的曝光和分流。在微信平台上,巨头如能打通旗下所有品牌的积分,推进交叉营销,将有效的提高销量和复购率。
以下为某公司电商平台和微信平台复购率统计(已征得公司同意披露)。图中产品属于饮料范畴,存在重复多次购买的特点,类似日化品。在 7.15-8.15 的时间段内,微信商城的回头客比例高于电商平台。
此处开个脑洞:在企业号上写写女性护理小常识,建立良好感情联系,让万千少女留下自己的生理期信息,再做个定期重复购买的选项——算不算提高重复购买率的一种办法?或者写写育儿经,鼓励虎妈猫爸填写孩子的年龄信息、身高体长,然后推算相应月份的相应尺寸纸尿裤,会不会比单纯申领试用更亲切?
把消费者圈在自有平台,只是缓兵之计。
巨头们,到底应该如何逃出生天?
纵观在长尾时代里风生水起的企业,大多自带平台属性。阿里巴巴、京东、亚马逊们为服饰鞋包的生产商提供线上销售,脸书、Snapchat 、微博微信们为内容创造提供平台。
未来日化巨头的究极体,大概是为阿米巴模式提供土壤的大型平台:企业内部进行量化分权,以小的阿米巴单元进行创新,来更快的应对商业环境变化。巨头本身的平台优势,又将有利于小单元的成本控制、数据监测和渠道使用。
长尾之风已起,究竟应该逆风飞翔还是顺风飘扬?
——对站在十字路口的巨头来说,这是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
技术支持: @Tony REN
图文工具: 文图
引用
宝洁这样的公司,怎么在小地方总打不过本土品牌?|从一线到五线,都发生了什么(二)
更多文章关注 数据冰山 - 知乎专栏,更多精彩回答请看Peabody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