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标题:Winter is coming,然后大明朝就亡了
任何朝代的灭亡都有其深刻的制度设计不合理、社会结构失衡、民众徭役过重、人口膨胀遇到马尔萨斯陷阱等社会因素。但是,人类作为在这个星球生活的诸多动物之一,除了自身社会的内因会影响自身发展外,也不可避免的受到气象灾害等来自自然界的深刻影响。
结论前置:个人以为,明末长期寒冷的气候背景(小冰期),既是明朝内部农民运动的背后主使,也是明朝外部女真人重新崛起的背后主要推手。连年的寒冷极端气候,配合其他王朝内部社会结构因素,一起埋葬了大明王朝。
@萧楚 的回答通过古气候界的各种数据,应验了王朝更迭与气候灾害之间的关系。这一环节请参阅他的回答——如果明朝不遇上小冰河期,那么她的结局会是怎样的?
既然说起明王朝的毁灭,我们来看看导致明王朝毁灭的两大敌人与气候灾难的关系。
1. 闯王的崛起。
闯王李自成,是遭受明王朝任性裁撤的公务员。1629 年,23 岁的李自成正式宣布造反。而他造反的背景,是明王朝进入 16 世纪末至 17 世纪初期,遭遇连续旱灾。“在 1601 年至 1644 年这 40 多年里,史料竟然记载了两次长达 8 年的极度旱灾”【1】。(引自文献)
据陕西通志载:"熹宗天启二年(1622)至思宗崇祯二年(1629),八年皆大旱不雨。”。
其他史料记载,崇祯元年(1628)至四年(1633)全陕不雨,延安府大饥“人相食”。九年(1636)至十七年(1645),陕北各州县连年不雨,是明代陕北地区遭遇干旱灾害最密集的时期。
@牧奕君 的回答里提到了崇祯大旱,这场旱灾发生于 1637-1643 年间。
山东省防汛抗旱指挥部提供的资料显示,从 1637 年开始,山东 10 多个州县志中出现“夏旱无麦”与“大旱米饥”;1638 年,“春大旱,井泉大竭,黄风时作,飞沙遍天”;1639 年,《益都县志》记载:“自正月不雨至于六月,七月大蝗,岁大饥,人相食,流民载道”;到了1640 年,发展为全省特大旱灾,48 个州县记载出现“人相食”,大旱持续到了 1641 年,“土地荒芜,村落为墟”,民饥而死者十有八九。
而事实上,并不仅仅是天启和崇祯年间才遭受如此天灾。根据北师大出版的中国古代史记载:
由于旱、蝗、鼠疫等自然灾害的交相出现,大批百姓死亡。据估计,万历八年(1580 年)至万历十六年(1588 年)间,北方因旱、蝗和鼠疫死亡的人口达 700 万人之多。崇祯年间,北直隶的疫区内更有 40%以上人口死亡,人口由崇祯初年的 1095 万人下降至 730 万人;山西人口由崇祯三年(1630 年)的 1024 万人降至 620 万人;河南人口可能下降了 50%左右,只剩下 820 万人。陕西、山东等地的死亡人口也都在数百万以上。
李自成出生于 1606 年的陕西榆林。他的少年时代或许还算得上比较“风调雨顺”,但他的青年时代则是在连绵的旱灾中度过的。直至大明财政收紧,青年驿卒李自成被下岗失去活路,于是落草为寇,揭竿而起,结果群起响应,四方来投(夸张一下)。若不是常年的灾荒导致民不聊生,同时还要承担对后金作战的沉重赋税徭役,恐怕一个失业公务员的造反未必会如星星之火般燎原。众所周知,中国的老百姓但凡还有一丁点活路,一般是不会起来造反的。
2. 女真人的崛起。
1559 年,努尔哈赤诞生。在他之前,女真人曾经崛起过一次,那是遥远的宋辽年间。1060-1100 年间,是我国气候史上的中世纪温暖期,女真人的第一次崛起发生在这个气候阶段结束后不久——1115 年,完颜旻在哈尔滨建国,史称金国。
图片引自文献【4】
(不同学者使用了不同地区的不同研究材料,使用不同的研究手段恢复古气候,得出的结论大体相似,但不可避免存在细节的偏差。这种细节偏差可能由于不同地理区域对在同一宏观气候背景下存在地域差异引起,也可能由于研究材料和手段、使用指标的不同引起。孰是孰非不是这次讨论的主题,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阅读文献调研。)
引自文献【4】
随后,气候开始变冷(变冷的程度和速度存争议),农业北界和牧业北界均大幅南迁——年均温 1 摄氏度的变化,可以反映在农业北界波动 200-300km。在过去的温暖时期里,东北地区农牧业并重【2】,人口大量繁衍,积攒了足够的人力资源。随着气候的逐渐变坏,牧业农业的北界均大幅南迁,从事生产的人也不得不南迁以求生存,于是战争一触即发。根据上图,1100 年后不久,气温急转直下,金人有足够的理由南迁:为了活下去。于是,1116 年灭辽;1125 年灭北宋。金朝的版图在 1142 年达到秦岭以北,而此时恰恰是中世纪暖期之后紧跟着的冷期里,很冷的那几年(冷的程度有争议)。
这只是偶然吗?我想未必吧。
温暖的年份,农牧业并举,足够的粮食足以支撑大量的人口。而冷兵器时代,大量的人口才能够支撑野心家的军事梦想甚至建国梦想;寒冷的年份,农业南迁,牧业受创,单纯依靠牧业无法支撑前期积累的大量人口,于是刀剑出鞘,开始掠夺;长期的寒冷则足以摧毁游牧民族继续生活在北地的信心,转而厉兵秣马一路向南。加之游牧民族对农耕民族的军事加成,北宋的覆灭或许只是气候波动中一个小小的插曲。
引自文献【2】
而随后蒙古人的崛起也遵循了类似的路子:中世纪温暖期人口大量繁衍——气候转冷,粮食紧缺,内部纷乱,争斗不断——铁木真横空出世,一统逐部——气候进一步变冷(变冷程度存争议),南下,西进,离开蒙古高原。——1234 年灭金,1275 年灭南宋。虽然有铁木真想到处看世界的偶然因素,但这中间气候的变化是不是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呢?。
16 世纪,努尔哈赤的诞生标志着女真人第二次崛起的开始。在经历元末明初的温暖时期后,明中后期的冷期让女真人的生活苦不堪言,历史似乎又走到一个关键节点上。努尔哈赤诞生的年代,是一个部落纷争不断,为口粮犯愁的偏冷年代。1616 年基本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国;1618 年宣读明朝七宗罪;1619 年决战萨尔浒。
我无意于讨论小冰期到底这一年冷还是下一年冷,是 1600 年间冷,还是 1644 年冷或者 1660 年更冷;也无意于讨论具体的起止年代;更对同时期其他国家地区到底有多冷没什么兴趣。明朝中后期气候变冷,这已经是中国古气候学研究领域公认的事情,而研究手段包括历史文献研究、钟乳石地球化学研究、湖泊沉积物地球化学研究、黄土孢粉学和地球化学研究等多学科手段。气候波动对游牧民族的行为存在直接影响,盖因游牧民族生产力低下,生产方式简单且单一,草原生态结构简单,以上种种都受气候波动的极大影响。这一点已经被历史多次证明,明末也不例外。
而一些史籍资料也应验了努尔哈赤起兵初期,天寒粮少灾害频发的囧境——【3】
---
---
---
如此看来,女真人的第二次崛起,归根结底还是与明初期气候温暖和明中后期气候偏冷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这段时间,也恰好被多数人称为小冰期。说到底,什么才是小冰期?它不是某一个冬天特别冷的年份,而是一段气候整体转冷的时期。讨论谁更冷并没有什么意义,更值得关注的是气候长期偏冷的时间段,以及在这个时间段里发生的人类历史。即使 1650-1670 更冷又如何,无非加速了南方明朝残余政权及其他割据势力的败亡罢了。
女真人的两次崛起背后,都可以总结出温暖期人口膨胀——寒冷期南下打仗这样一个大致的规律,同样的规律也可以在蒙古人的崛起身上体现。而元王朝的覆灭,是否也和元王朝后期气候转暖,南方农业生产率大为提高,农耕人口数量提升,增加战斗力有一定关系呢?逐渐北移的农耕北界,是不是也在冥冥之中引领了朱元璋的麾下铁骑?
冷暖的交替,带来了农业北界和牧业北界的波动,极寒的气候往往也意味其他极端天气的多发。这二者的力量合在一起,却能够神奇的左右农耕王朝与游牧民族的命运。也许,这正是隐藏在人类社会演化背后的巨大力量,也是所谓“历史车轮”中的一部分吧。
在过去,由于对古气候的研究只能通过在残缺不全的海量古籍里,追索关于灾害气候的只言片语来研究。但随着技术的发展,现代的古气候研究者,已经可以通过溶洞钟乳石、黄土高原的黄土堆积物、历史悠久的湖泊中发育的沉积物等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孢粉学、地球化学等地球科学手段进行古气候的恢复,在恢复古气候变化曲线的基础上重新审视重大历史事件背后的自然因素。也许,这种角度解读出来的历史,会更加有趣。
说到明末小冰期对明王朝覆灭的影响,我个人认为,它既是明朝内部农民运动的背后主使,也是明朝外部女真人重新崛起的背后主要推手。连年的寒冷极端气候,配合其他王朝内部社会结构因素,一起埋葬了大明王朝。
【1】许靖华. 太阳,气候,饥荒与民族大迁移[J]. 中国科学:, 1998(4):366-384.
【2】胡金明, 崔海亭. 西辽河流域全新世以来人地系统演变历史的重建[J]. 地理科学, 2002, 22(5):535-542.
【3】王景泽. 明末东北自然灾害与女真族的崛起[C]// 明史国际学术研讨会. 2007.
【4】山克强. 历史朝代兴替的气候冷暖变化背景[D].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0.(硕士论文)